十大癌癥進口特效藥 進口藥為何獨霸江湖
為什么進口藥物主宰江湖?
最近,一位海歸博士參加了幾次有影響力的醫學論壇。他發現,在會議上,中國沒有獨立開展的大型臨床研究,也沒有由外國制藥公司贊助的會議,也沒有會議推廣中國獨立開發的新藥。他呼吁中國保護國內創新藥物,如保護大熊貓,否則國內創新藥物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數據顯示,近20年來,中國批準了40多種化學新藥。但絕大多數已經奄奄一息,根本無法與外資藥抗衡。如今,在慢性病領域,外資藥品長期直接進入,幾乎壟斷了市場。中國制藥企業的創新能力基本被破壞,創新動力越來越弱。絕大多數企業只能靠仿制藥生存。從長遠來看,一旦進口藥物主宰江湖,中國人將不得不吃東西"天價藥"。
那為什么國產創新藥呢?"長不大"?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生活環境。例如,一些創新藥物的審批時間過長,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一些創新藥物誕生后不久,就會出現許多類似的仿制藥,知識產權無法保護;有些不能進入醫療保險目錄,市場無法打開,最終被拖垮。事實上,專利期是創新藥物的生命。一般來說,新藥發明專利期為20年,從研發到生產往往需要10多年。如果不能盡快進入醫療保險目錄,專利期基本已經過去,直到市場開放。新藥研發投資高,風險大,周期長。如果不能盡快獲得利潤回報,企業就會陷入困境。因此,國產創新藥大多難逃"科研成功,市場失敗"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中國制藥公司和外國制藥公司不能享受同樣的東西"國民待遇"。專利期內的進口藥品可以定價很高;專利期后的進口藥品仍然是所謂的"原研藥"在名義上,繼續保持高價,有的甚至高于國外價格,仍然可以進入國家醫療保險目錄。與此同時,我國在藥品招標中,將"原研藥"作為一個單獨的質量水平,它沒有競爭對手,價格得到保護。實行醫院采購藥品"一品兩規"政策實際上是進口藥和國產藥。就這樣,國產藥低價戰斗,進口藥坐收漁利。享受進口藥"超國民待遇",利潤和營銷費用遠遠超過國產藥品,銷量一路攀升。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中國制藥公司很難有實力開發新藥。
事實上,中外制藥公司不能享受同樣的待遇,這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違反市場經濟規則。從短期來看,這種做法似乎有利于吸引外國投資,但從長遠來看,它不利于整個制藥行業的健康發展。因為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只有創造一種公平"游戲規則",只有使企業合理有序地競爭,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活力。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13億。醫改的緊迫課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財力維護大多數人的健康。目前群眾看病貴的呼聲很強,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藥價高,尤其是進口藥品。因此,有關部門應盡快改變不合理的藥品政策,為中外制藥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機會。只有這樣,中國的創新藥才能脫穎而出,人民才能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