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虛假宣傳 “藥品”陷阱 各個擊破
保健品、化妝品、食品不是藥品
聽信一些"藥品"虛假宣傳,但使用后發現沒有效果,得到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咨詢發現他們買的根本不是藥品。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介紹,公眾經常抱怨一些醫療保健產品、化妝品、消毒產品"藥品"有質量問題,稱其購買"藥品"它不像宣傳那樣有效,甚至有一定的副作用。經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它買的是"偽藥品"。
留心"偽藥品"虛假宣傳的陷阱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查處了一批夸大、虛假廣告的保健品等產品。夸大療效,名不副實,有很多"偽藥品"常見病,手段可謂各種:
濫用性激素。據統計,一些營養口服液含有性激素,特別是一些男性壯陽保健品,主要含有雄激素和中樞神經興奮劑。這樣的"保健品"只會"透支體力",長期使用有害無益。而一些女性使用的調經、養顏產品,大多含有雌激素。女性攝入適量的雌激素確實可以改善一些身體敏感性、蛋白質合成和脂肪分布。但是這么便宜的添加劑,再加上幾種所謂的天然藥物,包裝精美,售價幾十元一盒,真的可以稱之為"暴利"。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兒童口服液和健腦產品也含有性激素,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標榜"最新理論"。產品推出后,常被稱為所謂"最新成果"。在廣告中,各種自稱"最新理論"保健品層出不窮,但在這美妙的詞語背后,幾乎都是夸張。誤導消費者。
捏造病例,宣傳療效。在各大醫院的門診和病房,患者及其家屬經常收到一堆厚厚的推銷人員"健康產品"廣告,內容可謂"情真意切",有"病人的日記","家屬感謝信",甚至"病歷摘要"等等,仿佛這些產品真的是克服世界醫學問題的靈丹妙藥。
打著所謂檢測結果的幌子。一些藥店、商場的保健品柜臺,經常有很多聲稱"免費診斷"的儀器,從"微循環"到"手紋知健康"無奇不有。所有上前測試的消費者都被告知患有這種或那種疾病,然后賣一些保健品。專家指出,這一類"會看病"大多數儀器屬于既沒有準確的管理規范,也沒有準確的科學依據的產品,消費者不容易相信。
專家指出,醫療保健產品、消毒產品、化妝品沒有療效,只有藥物才有療效,即使是藥物,其療效對患者也有個體差異,更不用說一些宣傳來治療所有疾病了。消費者在購買此類商品時,必須清楚地看到其批準號,不容易相信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不要使用醫療保健產品、消毒品、化妝品和食品作為治療疾病的藥物。
治療必須確定藥物
許多人把治療疾病的希望寄托在一些普通食品上,尤其是一些保健食品上。保健食品是一種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但不是為了治療疾病。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療疾病。它是人體機制調節劑和營養補充劑。藥物直接用于治療疾病。
消費者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應仔細閱讀產品標簽,檢查是否印有衛生食品統一標志(小綠傘)和衛生部發出的批準號(衛生食品健康字)。聲稱自己的保健食品具有治療效果或治療效果是不真實的,違反了《食品衛生法》。從各個方面來看,保健品和藥品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1.審批門檻不同。經國家批準,藥品配方必須經過嚴格的藥理、病理、毒理檢查和多年的臨床實驗觀察,才能投產投放市場。不經醫院臨床實驗觀察,保健品可生產投放市場。藥物是具有準確可靠療效和適應癥的產品,并有明確的不良反應說明。食品保健品不需要經過嚴格的藥理、病理、毒理檢查、多年的臨床實驗觀察和審查,因此沒有明確的治療效果和明確的不良反應說明。
2.質量控制標準不同。藥品必須在制藥廠生產。制藥廠的生產能力、技術條件、車間空氣清潔度、無菌標準、原材料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對藥品質量控制的要求。國家要求所有生產藥品必須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標準(GMP)。保健品可在食品廠加工生產,其生產標準遠低于藥品。
3.質量控制內容不同。作為一種藥品,不僅在生產過程中有嚴格的標準,而且在生產后,還要從外觀到內部內容檢查產品,符合標準是合格的。衛生保健產品只能在檢查細菌、污染物等衛生指標后上市銷售。
同樣,化妝品(文號應該是)"衛妝字")指日常化學品,通過涂抹、噴灑或其他類似的方法分布在人體表面的任何部位(皮膚、頭發、指甲、嘴唇、口腔粘膜等),以達到清潔和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的目的。化妝品不能用來治療疾病。
消毒產品(文號應為"衛消字"。)作為一種外部消毒殺菌產品,它沒有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與藥物有明顯的不同。《國家消毒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消毒產品在殺滅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不能出現或者暗示治療效果方面發揮作用。
遠離"非法集會"、"義診銷售"
近年來,有關部門經常收到群眾的報告,有些人從事所謂的醫療保健產品、化妝品等聚會,一些假冒偽劣商品,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侵犯消費者利益,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這些集會銷售一般在冬季慢性病頻發的季節進行,多打"產品推介會"、"產品講解會"、"大型禮品活動"等待旗幟,租用禮堂、會場或公園等場所,利用廣告、傳單,召集大量群眾,特別是一些老年患者到臨時租賃場所"講解",然后高價銷售產品,不開具發票。等消費者發現上當受騙,銷售者已不見蹤影。這種集會銷售,不僅有欺騙性,而且極其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