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黏膜長期受炎癥刺激導致腺體減少或消失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可能伴隨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存在一定癌變風險。其病程較長,需通過規范治療及定期監測控制病情進展。
該病常見病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免疫異常、長期膽汁反流或不良飲食習慣刺激。典型癥狀表現為上腹隱痛、餐后飽脹、食欲減退及消瘦,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貧血。診斷需結合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鏡下可見胃黏膜變薄、血管顯露,病理顯示腺體萎縮和炎癥細胞浸潤。治療上需根據病因選擇方案,例如根除幽門螺桿菌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奧美拉唑;改善消化不良可用多潘立酮、胰酶腸溶片;伴有惡性貧血者需補充維生素B12。
患者日常需注意規律飲食,避免腌制、辛辣食物及煙酒刺激。建議40歲以上患者每1-2年復查胃鏡,發現腸化或異型增生時應縮短隨訪間隔。治療期間遵醫囑調整用藥方案,不可擅自停用抗生素或長期濫用抑酸藥物。若出現嘔血、黑便或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應及時就診排查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