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診斷通常需要結合臨床癥狀評估、心電圖、心臟生物標志物檢測、影像學檢查以及冠狀動脈造影等方法綜合判斷。
1.臨床癥狀評估
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胸痛、胸悶等癥狀。典型心絞痛表現為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手臂或下頜,持續數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不典型癥狀可能包括呼吸困難、乏力等,女性及老年人更易出現非典型表現。
2.心電圖
靜息心電圖可發現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壓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改變。動態心電圖能捕捉發作時的心電變化,運動負荷試驗通過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肌缺血,輔助判斷冠狀動脈供血情況。
3.心臟生物標志物檢測
心肌損傷標志物如肌鈣蛋白I/T、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時會顯著升高,有助于鑒別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B型利鈉肽可評估心功能狀態。
4.影像學檢查
超聲檢查心動圖能觀察心室壁運動異常、評估心臟收縮功能。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可顯示冠脈鈣化程度和狹窄部位,具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價值。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可檢測心肌缺血范圍。
5.冠狀動脈造影
作為診斷金標準,通過導管注入造影劑直接觀察冠脈病變位置、狹窄程度及范圍。適用于典型癥狀伴高危因素、無創檢查提示中重度缺血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
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應及時到心血管專科就診,醫生會根據病情選擇適宜檢查。診斷過程中需注意鑒別其他胸痛疾病,如肺栓塞、主動脈夾層等。確診患者需嚴格遵醫囑進行規范治療和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