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 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見而嚴重的合并癥。其早期癥狀為劇烈疼痛,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末梢循環不良,手部皮膚蒼白發涼,被動伸直屈曲手指時引起劇痛等,應立即將肘伸直,松解固定物及敷料,經短時間觀察后血運無改善者,應及時探查肱動脈。痙攣的動脈可用溫鹽水濕敷,動脈用普魯卡因封閉。確有血管損傷者,應行修補手術。前臂腫脹加重,骨筋膜間室壓力高者,應切開骨筋膜室減壓。
2.肘內翻 是常見的髁上骨折晚期畸形,發生率達30%。對肘內翻發生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如骨折時肱骨內髁骺線發育不均衡;骨折遠折段旋轉未矯正;或在復位后由于前臂的自然旋前位及與上臂形成一向內側的夾角,又導致旋轉移位;尺偏型骨折未能矯正,因尺偏發生率高,故要求對尺偏型骨折應準確復位或矯枉過正,使之輕度橈偏。在整復骨折復位后1周,拍X線正位片,根據骨痂在骨折端內、外分布情況預測肘內翻發生與否,若預知有肘內翻發生,在充分麻醉下手法輕揉折骨矯正于伸直位固定。肘內翻畸形并不影響肘關節的伸屈活動,但影響外觀及患者心理。畸形超過20度以上,傷后1~2年畸形穩定則可行肱骨髁上外側楔形截骨術矯正。
3.肘外翻 肘外翻很少發生,可見于肱骨外髁骨折復位不良病例。嚴重時引起尺神經炎,應及早行神經前移或截骨矯正術。
4.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損傷較多見,橈神經及尺神經損傷少見,主要因局部壓迫、牽扯或挫傷,斷裂者少見。隨著骨折整復大多數于傷后數周內可自行恢復,若傷后8周仍無恢復,可考慮手術探查并作適當處理。
5.肘關節骨化性肌炎 在功能恢復期,強力被動伸屈肘關節,可導致關節周圍出現大量骨化塊,致使關節又腫脹,主動屈伸活動逐漸減少。遇此種情況,應立即停止被動牽拉關節,并應制動數周,以后再重新開始主動練習關節屈伸活動。在兒童很少有手術切除增生骨性組織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