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病因
1.遺傳因素
已有的資料支持遺傳因素在焦慮障礙的發生中起一定作用,但多數群體研究未能區分GAD和其它形式的焦慮障礙。Noyes等(1987)報道GAD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本病的患病率為19.5%,遠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Slater等發現單卵雙生子(MZ)的同病率為41%,遠高于雙卵雙生子(DZ)的同病率(4%)。Kendler等(1992)研究了1033對女性雙生子,認為焦慮障礙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其遺傳度約為30%,且認為這不是家庭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不過,某些研究表明,上述遺傳傾向主要見于驚恐障礙,而在GAD患者中并不明顯。
2.生化因素
乳酸鹽假說
驚恐發作是能夠通過實驗誘發的少數幾種精神障礙之一。Pitts等(1967)給焦慮癥病人注射乳酸鈉,結果多數病人誘發了驚恐發作。不過,這一現象的發生機制至今尚不清楚。
去甲腎上腺素(NE)
焦慮癥患者有NE能活動的增強。支持的證據有:①焦慮狀態時,腦脊液中NE的代謝產物增加;②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NE)能誘發焦慮,并能使有驚恐發作史的病人誘發驚恐發作;③藍斑含有整個中樞神經系統50%以上的NE神經元,NE水平由藍斑核的胞體及α2自受體調節。動物實驗表明,電刺激藍斑可引起明顯的恐懼和焦慮反應,同時有藍斑神經沖動發放的增加和中樞NE更新的加速,米帕明治療驚恐發作有效,可能與減少藍斑神經元沖動發放有關。④人類研究發現,α2受體拮抗劑如育亨賓(yohimbine)能使NE增加而致焦慮,而α2受體激動劑可樂定對焦慮治療有效。
5-羥色胺
許多主要影響中樞5-HT的藥物對焦慮癥狀有效,表明5-HT參與了焦慮的發生,但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此外,有關多巴胺、γ-氨基丁酸、苯二氮 (造字001)受體等與焦慮的關系的研究眾多,不過尚難有一致性的結論。
3.心理因素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焦慮是對某些環境刺激的恐懼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以動物實驗為例:如果按壓踏板會引起一次電擊,則按壓踏板會成為電擊前的一種條件刺激,而這種條件刺激可引起動物產生焦慮的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導致動物回避按壓踏板,避免電擊。回避行為的成功,使動物回避行為得以強化,從而使焦慮水平降低。這一動物模型說明,焦慮發作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對可怕情境的條件反應。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焦慮源于內在的心理沖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沖突在成年后被激活,從而形成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