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引起椎管矢狀徑狹窄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椎管本身發育扁平外,尚與椎板肥厚、椎弓根短、小關節肥厚或向椎管方向增長等因素有關,當然黃韌帶肥厚亦與先天發育有關。
(二)發病機制
1.先天發育性因素 先天發育性因素主要是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此種原因在臨床上較為多見,且是構成發病的主要因素。作者通過對數千例手術病例的觀察發現,此種因素與家族及地區有一定關系,某些地區及家族較為多發,今后將會從基因研究中不斷加以驗證。
由于椎管發育性狹窄,致使椎管內容積縮小,并引起局部的有效間隙下降,以致椎管內的脊髓組織處于臨界飽和狀態。這種患者在后天稍遇某些繼發性因素,包括外傷性水腫、椎節松動不穩、髓核突出(或脫出)和骨刺形成等時,均易激惹椎管內的脊髓組織,引起神經癥狀?;颊呤笭顝接?,病情愈重;致壓物愈大,癥狀亦愈明顯(圖1,2)。在此基礎上,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后縱韌帶骨化或其他病理解剖性因素,不僅病情重,且治療困難,預后亦差。
2.后天一般附加性因素 指無明顯器質性改變者主要因椎節松動與不穩而引起椎體間關節、后方兩側小關節及鉤椎關節的移位。在移位程度很小時,雖然對一個大椎管者可以毫無影響,但在椎管狹窄者,卻可以立即出現脊髓或脊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癥狀。
此外,后方黃韌帶亦可因椎節松動而出現內陷,以致使椎管內的壓力增加,并構成先天性椎管狹窄癥發病的誘發性及動力性因素。
3.后天繼發性因素 實質上是在前者基礎上出現的器質性病變,其病理改變主要是形成骨刺、黃韌帶變厚、髓核突出(脫出)或髓核脫出+鈣化等。與前者不同是:此種因素與發育性椎管狹窄共同構成其發病的直接因素,并具有持續性的特點;一般情況下,非手術療法常難以使其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