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疾病因素(36%)
心肌梗死、心搏驟停、主動脈破裂、主動脈造影、胸腔和記住等引起嚴重低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梅毒性動脈炎、腫瘤、蛛網膜粘連等均可導致缺血性脊髓病。自發性出血多見于脊髓動靜脈畸形、動脈瘤、血液病、腫瘤和抗凝治療后。脊髓血管病常作為其他疾病的并發癥,易被原發病掩蓋。
脊髓血管畸形(23%)
是常見的脊髓血管病,畸形血管可壓迫脊髓,閉塞引起脊髓缺血,破裂引起出血導致脊髓功能受損,約1/3的患者合并病變脊髓節段皮膚血管瘤、顱內血管畸形和脊髓空洞癥等。
外傷(30%)
外傷是椎管內出血的主要原因。
二、病理生理
脊髓對缺血耐受力較強,輕度間歇性供血不足不會造成脊髓明顯損害,完全缺血15分鐘以上方可導致脊髓不可逆損傷。脊髓前動脈血栓形成常見于頸胸髓,段是血供薄弱區;脊髓后動脈左右各一,血栓形成很少見。脊髓梗死可導致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灰白質軟化和血管周圍淋巴細胞侵潤,晚期血栓機化,被纖維組織取代,并有血管再通。髓內出血常侵犯數個脊髓節段,多位于中央灰質;脊髓外出血形成血腫或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出血灶周圍組織水腫、瘀血和繼發神經組織變性。脊髓血管畸形可發生于脊髓的任何節段,是由擴張迂曲的血管形成網狀血管團及其上下方的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