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有多種病因。一般將有腎外表現者或明確原發病者稱為繼發性急進性腎炎,如繼發于過敏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偶有繼發于某些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及膜性腎病患者。病因不明者則稱為原發性急進性腎炎,這類疾病是此處描述的重點。原發性急進性腎炎約半數以上患者有上呼吸道前驅感染史,其中少數呈典型鏈球菌感染,其他一些病人呈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本病患者有柯薩奇病毒B5感染的血清學證據,但流感及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的血清滴度無明顯上升,故本病與病毒感染的關系,尚待進一步觀察。此外,少數急進性腎炎患者有結核桿菌抗原致敏史(結核感染史),在應用利福平治療過程中發生本病。個別腸道炎癥性疾病也可伴隨本病存在。其多種病因分類如下:
1. 繼發于某些原發性腎小球疾病
如鏈球菌感染后腎炎、IgA腎病、膜增生腎炎(尤其是其Ⅰ、Ⅱ型)及膜性腎病等。
2.繼發于多系統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Goodpasture病、過敏性紫癜、壞死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冷球蛋白血癥)、腫瘤、復發性多軟骨炎、貝切特病(Behcet dsease)、類風濕病等。
3.繼發于某些藥物或毒物
別嘌醇、D-青霉胺、利福平、肼屈嗪等。
4.特發性新月體腎小球腎炎(本病)
(1)第Ⅰ型:
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型(不伴肺出血)。
(2)第Ⅱ型:
免疫復合物型。
(3)第Ⅲ型:
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積型(其中70%~80%為小血管炎腎炎或稱ANCA陽性腎炎)。
5.膜增殖性腎炎
(1)膜性腎病。
(2)IgA腎病。
(3)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6.Goodpasture綜合征(肺出血-腎炎綜合征)
7.感染后腎炎
(1)鏈球菌感染后腎炎。
(2)心內膜炎后腎炎。
(3)敗血癥及其他感染后腎炎。
8.繼發于其他系統疾病
(1)紫癜性腎炎。
(2)狼瘡性腎炎。
(3)多發性大動脈炎。
(4)Wegener肉芽腫。
(5)硬皮病。
(6)冷球蛋白血癥。
(7)其他:某些化學毒物亦可能是急進性腎炎(抗基底膜抗體型)的病因,可能與多克隆B細胞激活使自身抗體形成有關。降壓藥肼屈嗪誘發本病的病例亦有報告。免疫遺傳易感性與本病可能有關,HLA-DR2見于85%以上Ⅰ型患者;而Ⅱ型DR2、MT3及BfF頻率增高。
二、發病機制
急進性腎炎根據免疫病理可分為3型,其發病機制各不相同。
(1)抗腎小球基底膜(GBM)型:
在免疫熒光檢查時,可見沿GBM有線性沉積,主要為IgG,常同時伴C3沉積;血中可檢出抗GBM抗體。本型為抗GBM抗體與腎小球基底膜相應靶抗原結合,在該抗原的原位引起免疫病理損傷而發病。目前認為腎小球之靶抗原為GBM中Ⅳ型膠原非膠原區(NC-1)的α3(Ⅳ)膠原。至于機體產生抗GBM抗體則可能由于:
①原隱蔽的Ⅳ型膠原抗原,在某些損傷下暴露其抗原性,則機體產生自身抗體;
②與某些內源性非腎抗原的交叉免疫有關,已知肺泡基膜與GBM有交叉抗原性,當肺泡基膜損傷、暴露后,產生的抗體,可作用于GBM而引起腎小球病;
③某些微生物(如鏈球菌)或其代謝產物與GBM有交叉抗原性;
④某些因素使正常GBM發生改變,產生抗原性。臨床上此型可分為伴肺出血的抗 GBM腎炎(Goodpasture綜合征)和不伴肺出血的抗GBM腎炎兩大類。
(2)免疫復合物型
免疫熒光檢查可見沿腎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區有顆粒狀免疫沉積,主要為IgG,常伴C3,有時見IgM、IgA,血中可檢到免疫復合物。
(3)寡免疫沉積(pauci immune)型
免疫熒光不能檢到腎小球內有免疫沉積。血中常有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上述諸多因素中,在小兒時期最多見者為繼發于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炎者,但各家報道在RPGN中所占比率并不一致,Walters等報道為10%,而Cunningham等報道占55%。其次為膜增生腎炎(MPGN)、過敏性紫癜腎炎、IgA腎病、分流腎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時的繼發者。此外抗腎小球基底膜(GBM)腎炎、ANCA相關性寡免疫沉積引起者也有報道。
上述免疫病理及病因損傷腎小球基膜后,基底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如斷裂、穿孔),血漿成分及血中單核巨噬細胞逸入腎小囊,并于該處釋出大量多肽性細胞生長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刺激腎小囊壁層上皮細胞增生分化,形成細胞新月體。新月體細胞迅速(常于1~2d內)即有膠原基因的表達;與此同時腎間質中的成纖維細胞通過斷裂的腎小囊壁而進入、分泌膠原,此時細胞新月體乃轉變為細胞-纖維新月體;最終新月體完全纖維化。在上述新月體發生、發展過程中腎小球毛細血管袢受壓,腎功能相應惡化。隨著病之進展而出現顯著的腎小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而呈終末期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