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出血性疾病的種類很多,根據(jù)發(fā)病機制可分為五大類:
①血管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②血小板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③凝血因子減少、缺乏或質異常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④抗凝過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⑤復合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1. 血管因素異常
包括血管本身異常和血管外因素異常引起出血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維生素C缺乏癥、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即為血管本身異常所致。老年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癥等即為血管外異常所致。
(1)遺傳性:
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血管性假血友病、家族性單純性紫癜、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等。
(2)感染性:
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熱)、細菌(如流行性腦膜炎、細菌敗血癥等)、螺旋體(如鉤端螺旋體病)。
(3)代謝性:
糖尿病、尿毒癥。
(4)藥物性:
磺胺、巴比妥。
(5)中毒性:
動物毒素(如蜂毒、蛇毒)。
(6)過敏性:
過敏性紫癜、自身DNA過敏、自身血紅蛋白過敏。
(7)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C缺乏癥、維生素P缺乏癥。
(8)結締組織病性:
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Ehlers-Danlos綜合征。
(9)異常蛋白血癥性:
高球蛋白血癥性紫癜、原發(fā)性α2-巨球蛋白血癥、冷球蛋白血癥性紫癜、高蛋白C癥、高蛋白S癥。
(10)淀粉樣變引起的紫癜;
(11)單純性:
單純性紫癜、機械性紫癜。
2. 血小板異常
血小板數(shù)量改變和粘附、聚集、釋放反應等功能障礙均可引起出血。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及血小板增多癥等,均為血小板數(shù)量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無力癥、巨型血小板病等為血小板功能障礙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血小板數(shù)量異常:
①血小板減少:特發(fā)性(免疫性)、繼發(fā)性(免疫性、非免疫性)、先天性(免疫性、非免疫性)。
②血小板增多:原發(fā)性、繼發(fā)性。
(2)血小板功能障礙:
①遺傳性:血小板無力癥、輕型血小板病、血小板因子缺乏病。
②獲得性:尿毒癥、肝病、藥物(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等)、骨髓增生性疾病、惡性腫瘤。
3.凝血因子減少
缺乏或質異常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和后天獲得性凝血因子異常兩方面。如血友病甲(缺少Ⅷ因子)和血友病乙(缺少Ⅸ因子)均為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維生素K缺乏癥、肝臟疾病所致的出血大多為獲得性凝血因子異常引起的。
(1)凝血活酶生成障礙:
凝血因子Ⅶ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Ⅸ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Ⅺ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
(2)凝血酶生成障礙:
凝血酶原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X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
(3)纖維蛋白形成障礙:
纖維蛋白原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遺傳性、獲得性)、凝血因子XⅢ缺乏癥(遺傳性、獲得性)。
4.抗凝過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1)血循環(huán)中有抗凝物質:
①抗纖維蛋白原;
②抗Ⅴ因子;
③抗因子Ⅷ;
④抗因子Ⅸ;
⑤抗因子Ⅺ;
⑥抗因子Ⅻ;
⑦抗因子XⅢ;
⑧抗組織凝血活酶;
⑨抗凝血酶-Ⅲ(AT-Ⅲ);
⑩肝素及類肝素抗凝物質。
(2)纖維蛋白溶解性出血性疾病:
①原發(fā)性:見于肝臟病等。
②繼發(fā)性:見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前列腺手術后。
5.復合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肝臟疾病、遺傳性聯(lián)合凝血因子缺乏癥。
二、發(fā)病機制
生理情況下,參與止血的三要素為血管壁、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管本身異常和血管外因素異常引起出血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維生素C缺乏癥、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即為血管本身異常所致;高胱氨酸尿癥等即為血管外異常所致。血小板數(shù)量改變和黏附、聚集、釋放反應等功能障礙均可引起出血。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及血小板增多癥等,均為血小板數(shù)量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無力癥、巨型血小板病等為血小板功能障礙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減少、缺乏或質異常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和后天獲得性凝血因子異常兩方面。如血友病甲(缺少Ⅷ因子)和血友病乙(缺少Ⅸ因子)均為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維生素K缺乏癥、肝臟疾病所致的出血大多為獲得性凝血因子異常引起的。抗凝過強也可引起出血性疾病。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肝臟疾病、遺傳性聯(lián)合凝血因子缺乏癥,屬復合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