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確,根據遺傳方式,該病可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和顯性遺傳型。
Ⅰ型:巨紅細胞伴骨髓巨幼樣改變和核間染色質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許多患者中CDAN1等位基因中僅一個被確認存在可檢測的突變。在極少數病例中并未發現CDAN1突變,因此可能存在其他Ⅰ型CDA的致病基因。部分患者存在血緣關系,呈家族性發病。起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平均年齡10歲,男女比例1.1∶1。
Ⅱ型:正紅細胞或巨紅細胞伴骨髓雙核紅、多核紅、核碎裂等,酸溶血試驗陽性。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Ⅱ型CDA可被視為一種分泌途徑異常的疾病,進而導致了糖基化的異常。幼紅細胞最終成熟釋放缺陷是另一項重要的特色,其原因仍有待探索。其他COPⅡ組分亦有突變,但在紅細胞系并未發現。部分患者有血緣關系,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人,平均年齡14歲,男女比例為0.9∶1。
Ⅲ型:巨紅細胞伴骨髓12個核以上的多核紅(巨型有核紅細胞)。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相關基因定位于15q22-2549。亦有報道一些散發的病例被診斷為CDA-Ⅲ50。在缺乏遺傳學資料時,很難評估這些散發病例同顯性遺傳型的相關性。主要來自大約16個家族。男女比例為0.8∶1。診斷時的平均年齡是24歲,從出生到老年均可發病。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有人報道了界于Ⅰ、Ⅱ型之間的CDA,還有人報道了所謂CDA Ⅳ型,其主要特點是:骨髓形態類似于CDAⅡ型,但“i”抗原正常。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至今不清楚。體外研究提示:各型CDA的造血異常主要在紅細胞系本身,造血微環境及粒系、巨核系細胞無明顯異常;形態上正常或無明顯異常的紅細胞與形態上明顯異常的紅細胞均來自同一克隆;核碎裂、多核可能與核蛋白合成異常、核膜異常或缺乏、核孔增寬、胞質和核內物質分布紊亂有關。
病理改變:患者鐵代謝加快,是正常人的10倍,骨髓中幼紅細胞增生旺盛,致腸道對鐵的吸收增加,運鐵蛋白飽和度增高,而鐵利用率下降,鐵清除增加。骨髓中幼紅細胞破壞增加,僅30%的紅細胞能進入外周血。患者間接膽紅素和乳酸脫氫酶增高,結合珠蛋白水平降低,轉鐵蛋白飽和度增加。紅細胞壽命輕度縮短。部分患者HbA2增高,珠蛋白鏈合成不平衡,非-α/α鏈比例降低(0.5~0.7)。酸溶血試驗陰性,紅細胞i抗原效價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