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急性肺膿腫的感染細菌,為一般上呼吸道、口腔的常存菌。常為混合感染,包括需氧和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與陰性球菌與桿菌。其中最常見的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梭形菌和螺旋體等。厭氧菌對肺部化膿性感染的重要性,由于培養技術的改進,近年來才被重視。Gorbach和Bartlett等1974年報告,吸入性肺炎與肺膿腫的厭氧菌感染約占85%~90%;Bartlett等報告45例急性肺膿腫分離出114株厭氧菌的資料,純屬厭氧菌感染者占58%,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者占42%。較重要的厭氧菌有胨鏈球菌、胨球菌、核粒梭形桿菌、類桿菌屬、瓦容球菌、螺旋體等。除上述厭氧菌外,還有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存在。近年國外報道嗜肺軍團桿菌所致肺炎,約有25%形成膿腫。
2、肺膿腫的發病原理與病因有密切關系,可分以下幾種。
1)吸入性肺膿腫 病原體經口、鼻咽腔吸入,為肺膿腫發病的最主要原因。扁桃體炎、鼻竇炎、齒槽膿溢或齡齒等膿性分泌物;口腔、鼻、咽部手術后的血塊;齒垢或嘔吐物等,在神志昏迷,全身麻醉等情況下,經氣管被吸入肺內,造成細支氣管阻塞,病原菌即可繁殖致病。此外,有一些患者未能發現明顯誘因,國內和國外報告的病例分別為29.3%和23%。可能由于受寒、極度疲勞等誘因的影響,全身免疫狀態與呼吸道防御功能減低,在深睡時吸入口腔的污染分泌物而發病。本型常為單發型。其發生與解剖結構及體位有關。由于右總支氣管較徒直,且管徑較粗,吸入性分泌物易吸入右肺,故右肺發病多于左肺。在仰臥時,好發于上葉后段或下葉背段;在坐位時,好發于下葉后基底段。右側位時,好發于右上葉前段和后段形成的腋亞段。
2)血源性肺膿腫 皮膚創傷、感染、癤癰、骨髓炎、產后盆腔感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所致的敗血癥和膿毒血癥,病原菌(多數為金葡菌)、膿毒栓子,經小循環帶至肺,引起小血管栓塞、肺組織發炎和壞死,形成膿腫。病變常為多發性,無一定分布,常發生于兩肺的邊緣部。
3)繼發性肺膿腫 多繼發于其他疾病,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桿菌性肺炎、空洞性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囊腫和支氣管癌等繼發感染,可引起肺膿腫。肺部鄰近器官化膿性病變或外傷感染、膈下膿腫、腎周圍膿腫、脊柱旁膿腫、食管穿孔等,穿破至肺亦可形成膿腫。
4)阿米巴肺膿腫 多繼發于阿米巴肝膿腫。由于肝膿腫好發于肝右葉的頂部,易穿破膈肌至右肺下葉,形成阿米巴肺膿腫。
早期細支氣管阻塞,肺組織發炎,小血管栓塞,肺組織化膿、壞死,終至形成膿腫。病變可向周圍擴展,甚至超越葉間裂侵犯鄰接的肺段。菌栓使局部組織缺血,助長厭氧菌感染,加重組織壞死。液化的膿液,積聚在膿腔內引起張力增高,最后破潰到支氣管內,咳出大量膿痰。若空氣進入膿腔,膿腫內出現液平面。有時炎癥向周圍肺組織擴展,可形成一致數個膿腔。若膿腫靠近胸膜,可發生局限性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引起胸膜粘連。位于肺臟邊緣部的張力性膿腫,若破潰到胸膜腔,則可形成膿氣胸。若支氣管引流下暢,壞死組織殘留在膿腔內,炎癥持續存在,則轉為慢性肺膿腫。膿腔周圍纖維組織增生,膿腔壁增厚,周圍的細支氣管受累,致變形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