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
血性心力衰竭在胎兒期即可發生,嬰兒期兒童期多見。
1.嬰兒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見有室間隔缺損、完全性大血管轉位、主動脈縮窄及動脈導管未閉及心內膜墊缺損。出生后即發生心力衰竭者以左室發育不良綜合征、完全性在動脈轉位最常見。
2.嬰兒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是心肌炎、重癥肺炎、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及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3.4歲以后兒童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為風濕熱川崎病及心肌病:①急性心肌炎或心臟炎;②遺留的慢性瓣膜病。
4.少見的病因
如嚴重貧血、感染性心骨膜炎、肺原性心臟病、維生素B1缺乏癥、心型糖原累積病及高血壓等,因影響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力衰竭。靜脈輸液量過多或速度過快,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對于營養不良的嬰兒。
5.地域性
克山病為我國地方性心肌病,可于兒童期發病,2歲以前很少見,為流行地區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小兒高原性心臟病多見于海拔3000m及以上的高原地區,初步認為高原慢性缺氧引起肺動脈高壓癥是本病的發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