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常見病因
(1)固定性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病因:
心房肌的纖維化、脂肪化、淀粉樣變等退行性變,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的肥大和(或)擴張,心房肌的急性或慢性炎癥,心房肌的急、慢性缺血或心房梗死等均可導致心房內傳導阻滯。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大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如房間隔缺損等),心肌病,慢性心包炎,高血鉀、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洋地黃和奎尼丁作用等均可導致不完全性心房內阻滯。不完全性心房內阻滯也不只是說明房間束或結間束的傳導阻滯。實際上常是左心房肥大、左心房容量及左心房持久性或暫時性的壓力增高,或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增高的征象。
(2)間歇性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病因:
間歇性房內阻滯可見于各年齡組,為7~97歲。國內報道的病例多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縮窄性心包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老年人的房內傳導障礙可能與心臟傳導組織的退行性變有關。國外報道的間歇性房內阻滯者約36%有器質性心臟病。部分病例在觀察數月、數年后由間歇性變為固定性(持久性)房內傳導阻滯。間歇性房內阻滯的發生提示有心房病變。
2.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心房脫節、心房分離)的常見病因
常見于風濕性心臟病的晚期、危重的冠心病患者、洋地黃中毒、尿毒癥、奎尼丁中毒等,部分為臨終前的心電圖表現。
3.竇-室傳導的常見病因 多見于高鉀血癥。
4.彌漫性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病因 臨床多見于高鉀血癥。
二、發病機制
1.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發病機制
(1)固定性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發生機制:
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主要由心房內傳導時間延長所致。心房內傳導時間延長可僅表現在右心房內。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前半部分振幅增高(P波前半部分為右心房除極,后半部分為左心房除極);也可發生在右至左心房間或左心房內傳導延緩,其表現為P波后半部分時限增寬和振幅改變。
(2)間歇性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發生機制:
老年人的房內傳導障礙可能與心臟傳導組織的退行性變有關。國外報道的間歇性房內阻滯者約36%有器質性心臟病。部分病例在觀察數月、數年后由間歇性變為固定性(持久性)房內傳導阻滯。間歇性房內阻滯的發生提示有心房病變。
2.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發生機制
完全性心房內阻滯事實上仍為某一局限性心房肌周圍病變出現雙向性,即傳入、傳出阻滯的完全性阻滯圈,在阻滯圈內為房性異位節律,而房性異位興奮灶的自律性變化較多。阻滯圈外的正常竇性心律(或異位房性心律)也可發生變化。阻滯圈內外的兩個節奏點互不影響,形成了完全性阻滯性房性脫節。因為完全性房內阻滯僅限于阻滯圈內,故有人認為這種阻滯應稱為局限性完全性心房內阻滯更合適。根據阻滯圈外的基本心律是竇性或房性而分為兩型:①竇性伴孤立的房性異位心律,如心房撲動、心房顫動、房性心動過速等;②房性異位心律伴孤立的心房撲動、心房顫動、房性心動過速等。
3.竇-室傳導的發生機制
心房肌廣泛性電麻痹,心房肌失去興奮性、傳導性,而竇房結、結間束及房室傳導系統仍具有興奮性和傳導性。竇性激動可直接沿結間束、房室傳導束下傳至心室,與心房肌無關。
4.彌漫性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發生機制
所有心房內的傳導束(房間束及結間束)以及心房肌全部喪失興奮性和傳導性。心電圖上無竇性P波,也無異位房性節律(無房性P′波、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