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頸淋巴轉移癌與其解剖特點有著重要關系。頸深淋巴結位于頸深部包圍筋膜 (investing fascia)和錐前筋膜(prevertebral fascia)間,共有10組,約300余個。淋巴結周圍繞有頸動脈、神經、肌肉及頸部臟器等。
頸部淋巴是全身淋巴的總匯區,全身淋巴液均可經此處引流。如鼻咽部淋巴引流經咽后外側淋巴結匯入頸內靜脈上組淋巴結;口底部淋巴管進入頦下淋巴結,然后匯入頜下淋巴結及頸深淋巴結;胸腹腔管液匯入胸導管,然后引流至鎖骨上淋巴結等。因此全身的癌腫一經侵犯淋巴系統,均有可能轉移至頸淋巴。腫癌轉移至頸淋巴常通過3種途徑:
1.從淋巴管轉移,最常見。
2.循血行轉移至淋巴結的被膜及小梁的血管中。
3.癌瘤(如涎腺及甲狀腺癌瘤)直接侵犯附近的淋巴結。
為方便表述淋巴結分布,1991年美國發表了頸淋巴結臨床分區和亞區的劃分,被各國醫師廣泛應用。
Ⅰ區:包括頦下區及頜下區淋巴結。
?、馎:頦下區,無臨床重要性。
?、馚:頜下區,為口腔腫瘤轉移所在。
?、騾^:頸內靜脈淋巴結上區,即二腹肌下,相當于顱底至舌骨水平,前界為胸骨舌骨肌側緣,后界為胸鎖乳突肌后緣。
ⅡA:頸內靜脈淋巴結,為頭頸腫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區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結。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鎖乳突肌覆蓋,這部分淋巴結常常是鼻咽癌的轉移處。外科頸清掃術后復發也常在此處。
?、髤^:頸內靜脈淋巴結中區。從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與頸內靜脈交叉處,前后界與Ⅱ區同。
?、魠^:頸內靜脈淋巴結下區。從肩胛舌骨肌到鎖骨上,前后界與Ⅱ區同。
?、鯀^:包括枕后三角區淋巴結(或稱副神經淋巴鏈)及鎖骨上淋巴結。前界為胸鎖乳突肌后緣,后界為斜方肌前緣,下界為鎖骨。
ⅤA:脊副神經淋巴結
?、魾:鎖骨上淋巴結。
一般臨床處理可以混合ⅤA和ⅤB,但深入討論鎖骨上淋巴結問題,應該分開。
Ⅵ區:內臟周圍淋巴結(或稱前區),包括環甲膜淋巴結、氣管周圍(喉返神經)淋巴結、甲狀腺周圍淋巴結。有人把咽后淋巴結也歸屬這一區。該區兩側界為頸總動脈和頸內靜脈,上界為舌骨,下界為胸骨上窩。
Ⅶ區:上縱隔淋巴結。因喉癌、食管癌及甲狀腺癌可以轉移至此,故有人建議將上縱隔淋巴結列為Ⅶ區。
二、發病機制
1.轉移淋巴結與原發灶的關系
腫瘤的頸淋巴結轉移通常首發在前哨淋巴結(或稱第1站淋巴結),而且往往體積最大。其中95%為單側(一般為同側)淋巴結受累。但是軟腭和韋氏環的腫瘤可向雙側頸淋巴結轉移,特別是鼻咽癌這種傾向性更為明顯。會厭癌有時原發癥狀不明顯,患者常以頸內靜脈淋巴結上組(Ⅱ區)腫大就診;口腔癌可轉移至頜下和頦下淋巴結,而鼻咽、下咽和喉癌極少出現此處淋巴結轉移;頸內靜脈淋巴結上組及后組(ⅡB區)主要引流來自鼻咽、口咽的淋巴液;頸后三角VA區的淋巴結轉移主要來自鼻咽、少部分來自口咽和枕部皮膚腫瘤,而VB區主要為鎖骨上轉移,應探尋胸腹腔器官原發灶;頸前淋巴結轉移多見于喉癌(聲門下型)、梨狀窩癌、甲狀腺癌、食管癌(上段)和氣管腫瘤。一般情況下,頭頸部腫瘤的淋巴結轉移是按照淋巴引流方向進行的,但應該注意的是,2%~10%的頸淋巴結轉移為跳躍性轉移。表2列舉了頸部淋巴結淋巴引流來源,便于查找原發灶。
2.病理類型與原發灶關系
(1)原發于頭頸部的轉移癌:大多為鱗狀細胞癌,尤其多見高分化及中等分化類型,主要來自口腔、鼻竇、喉及咽等處癌瘤。低分化癌主要來自鼻咽,少數亦可來自舌根及梨狀窩。腺癌則以原發甲狀腺較多,常呈較典型的甲狀腺乳頭狀腺癌結構,少數亦可來自涎腺或鼻腔等處.惡性淋巴瘤較少,原發多系咽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根等咽淋巴環區,亦可為全身性惡性淋巴瘤的頸部表現。惡性黑色素瘤多來自頭頸部皮膚,尤其發際頭皮,少數來自口腔、鼻腔黏膜或眼部。
(2)原發于胸、腹以及盆腔等處的轉移癌:以腺癌居多,多來自乳腺、胃、結腸、直腸,少數來自前列腺、肝、胰、子宮、卵巢及腎臟等。鱗狀細胞癌較少,大多來自食管、肺,小細胞癌則主要來自肺。
(3)原發部位不明的轉移癌:有兩種情況:一為初診時未能發現原發灶,經3月至數年后終于查見,此類病例約占1/3;另為始終未能發現,甚至尸檢亦未能找到原發灶。此類轉移癌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少數為低分化癌、腺癌、惡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類型癌。
3.腫瘤分化程度與原發灶的關系
除韋氏環的腫瘤以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外,其他部位的頭頸部腫瘤均以分化較好的癌多見。我國是鼻咽癌高發地區,初診時以頸部腫塊為主訴的占鼻咽癌患者的45%~55%,而確診時實際淋巴結轉移率可達70%以上。80%~85%的鼻咽癌為低分化癌。因此,對于上頸部轉移性低分化癌(特別是淋巴濾泡癌)應首先仔細檢查鼻咽部,并行鼻咽活檢。有報道,鏡檢加活檢發現原發腫瘤位于鼻咽和下咽占20%~40%,也有報道,原發腫瘤位于扁桃腺和舌根約占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