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熱(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曾命名為鼠咬熱鉤端螺旋體。本菌為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呈棒狀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無莢膜及芽孢,菌體長約3~6μm,寬0.2~0.6μm,頂端有鞭毛,運動迅速,可循其長軸旋轉,亦可通過鞭毛前后穿行。人工培養不能生長,但動物接種可以繁殖。小螺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弱,對酸敏感,對熱敏感,55℃30min即被殺死,對砷劑、青霉素等敏感。
二、發病機制
鼠咬熱的確切發病機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病原體在鼠咬傷時進入人體,沿局部淋巴管至淋巴結,在該處繁殖而引起淋巴結炎;并周期性的侵入血流而導致臨床癥狀周期性發作。
三、病理改變
基本病理變化為中毒性、出血性和壞死性改變。
(1)全身性病理改變:主要為肝和腎小管皆顯示毒性出血和壞死,腦充血、腦水腫及神經細胞變性,胃腸炎。
(2)局部病變:被咬傷的部位出現腫痛,呈紫色,有水皰形成或組織壞死,淋巴結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