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肺吸蟲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腹腔肺吸蟲病的病原體為并殖吸蟲囊蚴。并殖吸蟲主要寄生在人的肺臟,其蟲卵隨痰液或糞便排出后先在水中發育成毛蚴,繼而侵入第1宿主(淡水螺)發育成尾蚴,尾蚴又侵入第2宿主(甲殼類動物)發育成囊蚴。人在進食未經煮熟的帶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沼蝦,或食用半熟的被囊蚴感染的野生動物肉,或生飲被囊蚴污染的溪水后即遭感染。
并殖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Kerbert,1878)Braun,1899]是重要蟲種之一,是引起肺型并殖吸蟲病(paragonimiasis,肺吸蟲病)為主的并殖吸蟲。
形態 并殖吸蟲成蟲體肥厚,背側略隆起,腹面扁平?;铙w呈紅褐色,并透明。固定標本呈橢圓形,體長7.5~12mm,寬4~6mm,厚3.5~5.0mm,寬長之比約1:2。除口吸盤、腹吸盤、生殖孔、排泄孔及其附近的體壁外,全身滿布體棘??凇⒏刮P大小略同,腹吸盤位于體中橫線之前。卵巢與子宮并列于腹吸盤之后,卵巢分5~6葉,形如指狀。睪丸分支,左右并列約在蟲體后端1/3處。卵黃腺為許多密集的卵黃濾泡所組成,分布于蟲體兩側。腸管分支,彎曲;排泄孔位于蟲體后端腹面。蟲卵金黃色,橢圓形,大小為80~118μm×48~60μm,最寬處多近卵蓋一端。卵蓋大,常略傾斜,但也有缺蓋者。卵內含10多個卵黃細胞。卵細胞常位于正中央,從蟲體排出時,卵細胞尚未分裂。
二、發病機制
自感染至成蟲產卵需2~3個月,成蟲多存活5~6年,長者可達20年。有些幼蟲尚可寄生在皮下、肌肉、眼眶、心包等處,但異位寄生的幼蟲多不能發育成熟產卵。并殖吸蟲童蟲游走或成蟲定居均可造成機械性損傷,蟲體代謝產物等抗原物質可造成機體的免疫病理反應。
基本病理
并殖吸蟲感染的基本病理按作用過程可分為3期:
?、俳M織破壞期:蟲體移行穿破組織,可引起線狀出血和壞死,因而使局部組織形成窟穴狀病灶。
②囊腫形成期:窟穴狀病灶形成后不久,周圍組織就出現反應,以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局部組織壞死,液化呈棕褐色。由于成蟲有游走習性,蟲體可離開囊腫而在鄰近形成新的囊腫,成為多房性囊腫,相互間有隧道或窟穴相通。囊內含有棕褐色醬狀黏稠液體,有時可找到蟲體。四周有肉芽組織增生,并逐漸形成纖維狀囊壁,構成本病的特殊病變,稱為并殖吸蟲性囊腫。
?、劾w維瘢痕期:當囊內蟲體移行它處或死亡,囊內容物排出或被吸收后,周圍肉芽組織和纖維組織不斷增生向中心發展,使整個囊腫完全由纖維組織代替,形成瘢痕。并殖吸蟲病灶很少會發生鈣化。
并殖吸蟲感染的基本病理按蟲類型過程可分為3期:
(1)童蟲所致的病變:
進入體內-消化液的作用-尾蚴逸出-分泌的產物破壞人體組織-穿透腸壁-移行損害腹內臟器、組織
童蟲在移行過程中逐漸生長發育為成蟲,最后進入肺臟形成囊腫,每個囊腫一般含有兩個成蟲。該蟲不能在人體內發育至性成熟產卵,極少進入肺臟形成囊腫,因而以游走性皮下包塊與滲出性腹膜炎、胸膜炎為主要病變。
四川(或斯氏)并殖吸蟲的童蟲在移行過程中所造成的損害較衛氏并殖吸蟲顯著,局部與全身反應均較為強烈。四川(或斯氏)并殖吸蟲感染的顱內損害是童蟲侵入所致。
(2)成蟲所致的病變:
寄生于人體內的成蟲數量一般在20條以內,也可更多。蟲體可從縱隔向上,由頸部大血管周圍的疏松組織,沿頸內動脈上升,經破裂孔進入顱腔,侵入腦組織。成蟲多固定在人體內某一部位,也可沿各疏松組織間游走竄擾,致使病變范圍擴大,波及較多臟器。
(3)蟲卵所致的病變:
并殖吸蟲的蟲卵可見于囊腫間的隧道內,也見于成蟲穿行所經的組織中。由于蟲卵在人體內不能發育,不分泌可溶性抗原,因此引起組織反應較輕微,僅有機械性或異物刺激作用,屬于一種異物型肉芽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