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生殖細胞瘤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腦內生殖細胞腫瘤的病因不明確,有家族史的也十分罕見。曾有報道在Klinefelter綜合征(47,XXY,即47條染色體,有2條X和1條Y性染色體)病人的縱隔和顱內發現生殖細胞瘤。這些病人的典型特征是小睪丸、細精管玻璃樣變、無精子,有人推測,縱隔及顱內等處生殖細胞瘤的發生是原始生殖嵴分化的變異導致了生殖細胞遷移、分化的變化和其惡性的傾向。
2.腦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的染色體常發生異常,包括非隨機的染色體數目異常和結構異位。在睪丸生殖細胞腫瘤中,80%呈現特征性的染色體結構異常,12號染色體短臂等臂染色體畸形(i12p),許多非生殖細胞瘤性性腺腫瘤及性腺外的生殖細胞腫瘤中也有i12p畸形。
3.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在胚胎第4周已清晰可見,它們出現于卵黃囊壁上的內胚層細胞中,鄰近尿囊的發生處。當胚胎開始折疊,原始生殖細胞在中線從卵黃囊壁通過后腸背側腸系膜遷移至生殖嵴,并進入間葉組織下成為原始性索,再逐步發育為成熟的性腺。在這個遷移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遍布整個胚胎,當這些遷移的全能干細胞未完成正常演化而停留時,很可能變成腫瘤。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生殖細胞瘤是一組來源于原始生殖細胞的未分化腫瘤。
二、發病機制:
1.腫瘤大小不一,小者如花生米大小,大者可如拳頭:
腫瘤表面呈灰紅色,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分界不清,但也可有假性包膜;腫瘤質地多軟而脆,呈細顆粒狀,部分有囊變,可用吸引器吸除;少數可有出血、壞死。腫瘤鈣化較少,如有的可呈彈丸狀,位于腫瘤中心或周邊。腫瘤在鞍區可浸潤視神經和視交叉,有時可向上影響丘腦下部,巨大者可突入第三腦室,甚至梗阻室間孔引起腦室擴大;位于松果體區者向前可穿透第三腦室壁,向下壓迫和浸潤四疊體,向后下壓迫小腦上蚓部,向上可浸潤和壓迫胼胝體壓部。
2.光鏡下觀察見腫瘤細胞有兩種組成:
大型細胞似上皮狀,蒼白,胞質豐富,呈多邊形,有時邊界欠清,常規染色呈紅色;細胞核位于胞質中央或稍偏位,多為圓形,核膜清晰,核染色體稀疏,看起來呈空泡狀,核分裂象常見。另一種為體積小的細胞,胞質極少,似呈裸核狀,呈圓形,染色質豐富,與淋巴細胞很難區別,實際上為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大上皮樣細胞常聚集成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細胞巢,其間有血管和纖維組織帶,小淋巴樣細胞常分布在血管周圍,瘤細胞內有小片狀或灶狀壞死,并有小出血灶,偶有小點狀鈣化。
3.電鏡觀察下細胞有兩種組成:
大細胞為生殖細胞,小細胞為淋巴細胞或巨噬細胞。生殖細胞的體積大,呈多邊形,含1個或多個大而圓的核,蒼白,疏電子性,核仁突出,常形成纖維的核仁絨球。胞質內含有少量顆粒狀內質網,大量核蛋白體,糖原顆粒及少量高爾基復合體,可見少量線粒體、中心粒及微管結構,脂質粒較大,并呈大泡狀,這種大細胞外無基底膜,細胞間偶見發育不良的點狀細胞連接。小細胞在電鏡下明確為小淋巴細胞,傾向于呈叢集狀,核為圓形,核周質狹小,細胞小且貧乏,但整個電子密度比生殖細胞高得多。有時可見巨噬細胞活躍,緊貼瘤細胞,甚至嵌入瘤細胞中,使其分解成碎塊,并吞噬而消化。這種現象叫吞噬作用的細胞內消化。
4.在免疫組化方面可根據腫瘤的相關抗原來識別,生殖細胞對胎盤堿性磷酸酶反應呈陽性,多表達在細胞膜上。
5.半數的生殖細胞瘤對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表達陽性,
但多在合體滋養層巨細胞上表達,即生殖細胞的合體滋養葉發育時出現,在混合性生殖細胞瘤多有HCG表達。胎甲球蛋白為陰性,但血清和腦脊液中水平有時增高,說明向胚胎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