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容易產生硬脊膜外膿腫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缺陷、酗酒、惡性腫瘤、靜脈內藥物濫用、脊柱手術和外傷等。
1.感染途徑
(1)直接擴散:導致感染向相應脊髓節段硬脊膜外腔的直接擴散,形成膿腫的原因有通常為腰骶部的褥瘡、椎體結核所致的口咽部的炎癥、腰大肌膿腫、腹部和頸部的開放性外傷、縱隔炎和腎周膿腫。
(2)醫源性:硬膜外腔的置管麻醉、脊柱外科手術以及腰椎穿刺等醫療操作不規范均可能將致病菌帶入硬脊膜外腔,引發膿腫。
(3)外傷性:腰背部的開放性損傷和脊柱的貫通傷也是硬脊膜外膿腫形成的常見原因,約占30%。
(4)血源性:是膿腫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占26%~50%)。常見的感染來源有靜脈或肌內注射、細菌性心內膜炎。呼吸系統的感染和咽部口腔的局部膿腫多見于周圍皮膚的化膿性感染,如皮膚的癤腫(占15%)。致病菌由附近或遠隔感染灶經血液而至硬脊膜外腔。
(5)隱源性:約50%的患者可能并不能找到明確的感染來源,但多數隱源性感染也是血源性感染,只是因為機體抵抗力較強或大量抗生素的應用,使原發病灶表現不明顯。
2.病原學
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占50%),其次為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和沙門桿菌也是較為常見的致病菌。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約占細菌培養陽性總數的10%,厭氧菌感染約占8%。當患者原先已應用大量抗生素治療時,細菌培養也可為陰性,細菌培養找不到細菌者占總數的29%~50%。膿液的培養有助于明確致病菌的類型。
對于慢性硬脊膜外膿腫,多繼發于椎體結核,因此結核桿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約占病人總數的25%。溶組織隱球菌、曲霉菌、布桿菌和厭氧菌在慢性膿腫中也偶見報道。
二、發病機制
多數為急性硬脊膜外膿腫、少數為亞急性或慢性。
1.急性硬脊膜外膿腫 表現為硬脊膜外腔組織充血、滲出,大量白細胞浸潤,繼而脂肪組織壞死液化,硬脊膜充血、水腫,膿液逐漸增多而擴散形成膿液積存。
2.亞急性硬脊膜外膿腫 硬脊膜外腔有膿液和炎性肉芽組織并存,部分可有不完整的包膜。
3.慢性硬脊膜外膿腫 主要以硬脊膜外腔以肉芽和結締組織增生,膿液包裹形成膿腫。亞急性或慢性者常有局部脊膜的增厚,對脊神經造成壓迫效應。以往的理論認為脊髓功能障礙歸因于膿腫產生的壓迫效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靜脈回流的異常在神經功能障礙中起主要作用,雖然病理證實未見明顯脊神經節的動脈受累,但靜脈的壓迫與栓塞、脊神經節的水腫、硬脊膜外腔靜脈叢的梗死及栓塞性靜脈炎的形成較為常見。脊神經節本身也會因感染的直接擴散表現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