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
二、發病機制
根據腫瘤的組織結構、細胞形態及分子水平常分為3型:①胚胎性橫紋肌肉瘤(embryonal RMS),最為常見,約占50%,多發生于3歲內的嬰幼兒。大體上腫瘤邊界不清,灰白色,質較軟。發生于膀胱黏膜下的RMS多形成息肉樣腫物,狀如一串葡萄,又名為葡萄狀肉瘤。鏡下可見不同發育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分化好者可見大量胞質紅染的帶狀肌母細胞,可見橫紋。分子水平上常有11p15區域的雜合性缺失。②腺泡狀橫紋肌肉瘤(alveolar RMS),較為少見,占30%。常發生于3歲和15歲2個高峰期,其對化療反應較差。鏡下主要為比較幼稚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細胞呈圓形、卵圓形,瘤細胞常被不規則纖維隔分成巢狀和腺泡狀,分子水平上常有染色體的易位,t(2;13)(q35;q14)和t(1;13)(p36;q14)。③多形性橫紋肌肉瘤(pleomorphic RMS),少見,多發生于成人,男性稍多。鏡下可見橫紋肌母細胞多形性十分明顯,核分裂象多見。以四肢受累為主,預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