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十二指腸反流液致病尚有以下因素:
1.膽汁在酸性介質中,特別在缺血條件下對胃黏膜損害作用加重。
2.膽汁加胰液和含有溶血卵磷脂的十二指腸液對胃黏膜的破壞作用最大。
3.胃潰瘍患者,胃內膽汁濃度較高者,胃腸吸引液中革蘭陰性需氧菌的生長增多。
4.在有臨床癥狀的患者中,胃液中去氧膽酸的濃度增高。
5.胃排空遲緩,延長了膽汁和胃黏膜的接觸時問。
二、發病機制
1.DGR的發生機制
胃運動生理研究證明幽門多數時間處于開放狀態,少量十二指腸反流至胃內不足以引起癥狀和損傷胃黏膜稱生理性DGR。大量DGR的發生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
(1)胃手術后DGR:
術后胃DGR發生率5%~60%。術后胃由于損害了幽門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導致幽門抗DGR屏障作用喪失,使過量的含膽汁成分的堿性腸液反流入胃,并導致殘胃炎和膽汁性嘔吐。Griffiths報告7l例術后胃,41.9%見膽汁反流,61.5%有彌漫性胃炎。胃手術后膽汁從十二指腸或小腸向胃反流,由于部分手術是胃空腸吻合,故確切的應稱為小腸胃反流(entro-gastric reflux),小腸胃反流的嚴重程度與術式有明顯關系,按出現的嚴重性依次排列如下:
①幽門成形術。
②迷走神經干切斷加幽門成形術。
③胃空腸吻合術。
④Billroth Ⅰ式胃切除術。
⑤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
(2)原發性幽門功能障礙:
現代的胃腸運動功能研究證明某些病理性DGR并非胃術后發生,而是源于幽門本身的缺陷,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如幽門開放時間延長,幽門高壓帶功能障礙等導致大量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
1973年Fisher應用灌注式法測定幽門高壓帶的壓力為(5.3±0.5)mmHg,國內張錦坤及羅金燕等也曾用腔內金屬傳感器法證實了幽門高壓帶的存在。人們認為胃十二指腸屏障壓(GDBP=幽門壓-十二指腸壓)具有抗反流作用,當GDBP降低時,則引起DGR發生。國內報告DGR病人胃十二指腸屏障壓低于正常對照組。
動物實驗觀察到在消化期間移行性復合運動(interdigestive 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Ⅱ相時,由于非典型的節段性收縮同時伴有DGR發生。在人DCR也同樣發生在MMCⅡ相,其機制可能是:
①在MMCⅡ相時,膽汁和胰腺分泌,集聚在十二指腸。
②由于MMCⅡ相小規則的運動和壓力變化而產生一定的壓力梯度使十二指腸內壓增加而發生腸胃反流。
(3)胃排空遲緩:
無論是特發性或繼發性的胃排空遲緩(如特發性胃輕癱,糖尿病胃輕癱),由于胃蠕動和幽門功能障礙使GDBP降低而導致大量的十二指腸反流,一旦DGR發生,又可進一步使胃排空緩慢,因此有人認為胃排空遲緩和DGR可互為因果(胃排空遲緩
DGR)。
(4)肝膽疾患:
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有較高的DGR發生率,其機制被認為是由于門脈高壓引起循環障礙,加之繼發性高胃泌素血癥,抑制縮膽囊素和促胰液素對幽門括約肌和Oddi括約肌的調節,使后兩者張力下降,膽汁和胰液反流入胃。
許多膽道疾患(膽囊炎、膽結石、膽囊切除術后等)伴有明顯的DGR現象,由于膽道疾病,使膽囊儲備、濃縮膽汁的功能減退和消失,致使膽汁源源不斷地自膽管流入十二指腸,并逆行經幽門入胃。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過度吸煙、飲酒、情緒波動、生活規律變化等這些情況可引起胃腸激素分泌紊亂,并引起胃竇、十二指腸的逆蠕動和幽門的張力下降,導致胃、十二指腸動力功能失衡,為反流物通過幽門提供了必需的壓力梯度,促使DGR的發生。
2.膽汁反流性胃炎(BRG)的發病機制
胃手術如胃大部分切除一般在數月或數年后即由于膽汁的反流而發生殘胃炎或膽汁反流性胃炎(BRG),并產生上腹疼痛或嘔吐膽汁等癥狀。
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證明,膽汁和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到胃可引起胃炎,并發現胃炎的范圍和嚴重性與膽汁反流的程度有線性關系,并與反流成分有關。膽酸和溶血卵磷脂是損害胃黏膜的主要成分,膽鹽可以溶解來自胃黏膜的磷脂和膽固醇,并干擾胃黏膜上皮細胞的能量代謝和使溶酶體膜破裂,同時對胃黏膜表面的黏液有清除作用,損害胃黏膜屏障,使H 反向彌散增加,從而引起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胃炎發生。 大量的DGR不僅直接損害胃黏膜發生胃炎,而且和胃潰瘍的發生有關,Rhodes J等(1972)發現胃潰瘍的病人DGR高于正常人,其機制可能是通過細胞毒性膽鹽和胰蛋白酶的過量首先損傷胃黏膜,繼而發生增生性改變,腸化并形成潰瘍。此外,DGR可同時反流入食管,在反流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發生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稱為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DGER)。有的研究報告DGR與食管癌和殘胃癌發生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