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子宮內膜異位癥由Roki-tansky于1860年最早報告,Meyer于1908年提出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癥(rectal endometriosis)的概念,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為多因素引起,如經血逆流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良性轉移學說、基因學說、細胞免疫學說等。目前最受支持的為Sampson的經血逆流學說,認為此病與子宮位置和月經血有關,人工流產次數與發病率高有關,晚婚晚育、口服避孕藥等因素引起此疾病尚未得到公認。
二、發病機制
病變多在緊靠盆腔的腸段,左側累及乙狀結腸和直腸,在直腸-子宮陷窩內可有紫紅色結節和粘連;右側常累及闌尾及回腸末段。病變一般位于漿膜層,有時累及肌層,很少破壞黏膜,但透壁性浸潤可導致黏膜潰瘍及穿孔。由于浸潤腸壁的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而反復周期性增殖、成熟及功能上皮的脫落等,癥狀往往在月經來潮前最為嚴重。疼痛可能是由腫脹的子宮內膜組織對局部神經末梢的直接侵犯、內膜出血對漿膜面的化學刺激以及病變周圍的炎癥反應促使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等因素引起。異位子宮內膜的反復壞死和出血并進入腹腔,最終產生纖維組織增生,從而導致腸段與鄰近生殖器官的廣泛粘連,偶爾只有一兩個病灶形成一漿膜層腫塊,稱“子宮內膜瘤”,但一般不累及黏膜。周期性的炎癥反應可引起腸道粘連、狹窄或梗阻。另外,腸壁平滑肌的增生也可引起酷似癌腫的狹窄段。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癥很少惡變,但已有報道結腸和小腸的病灶發展為腺癌者。婦女絕經后,這些異位內膜也就失去活力,但往往這時已經造成比較嚴重的瘢痕組織,影響腸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