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多因皮膚、黏膜損傷后,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受病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或經淋巴、血液傳播而發生。病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為厭氧菌、大腸桿菌感染或混合性感染。在免疫缺陷病人中,偶見革蘭陰性菌引起的蜂窩織炎。
二、發病機制
致病菌的種類不同,主要病理改變亦有不同。
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窩織炎,由于鏈激酶和玻璃酸酶的作用病變擴展迅速,膿液稀薄、血性,易出現敗血癥。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窩織炎易局限而形成膿腫,膿液較稠。由產氣菌如大腸桿菌、厭氧桿菌、厭氧鏈球菌引起者,可在病變部位出現氣腫,被稱為捻發性蜂窩織炎。
蜂窩織炎的局部改變主要是充血、腫脹,炎性細胞浸潤,正常組織結構被破壞。病變中心區組織壞死、液化后形成膿腫,也可伴有周圍淋巴管炎、淋巴結炎。伴有厭氧菌感染的病變組織壞死更為嚴重,擴展速度更快,而且常有明顯的深層組織破壞,其機制是:首先,厭氧菌常為混合感染,在病灶中類桿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殺傷力,在細胞外液酸性增加的條件下,脂肪酸可以介導氫離子透入細胞內,使細胞內液酸化,從而損害細胞功能;在酸性條件下,有些抗生素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其次,感染灶內纖維素沉積,影響了細菌的清除。因此伴有厭氧菌感染的病變尤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