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遺傳因素 (30%):
尿卟啉原脫羧酶缺乏,其基因位于染色體1q34,肝臟組織中尿卟啉原脫羧酶缺乏見于所有遲發性皮膚卟啉病患者,但遺傳因素所致僅見于家族性及少數散發性患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鐵沉著(30%):
肝臟鐵沉著可見于80%以上遲發性皮膚卟啉病患者,鐵質沉著為中度,用放血減輕鐵沉著,或試用驅鐵治療可使患者獲得臨床和生化上的緩解,停止放血或用鐵劑可使緩解患者復發,說明鐵與本病關系密切。
二、發病機制
研究表明部分患者為剪接點突變使得mRNA失去6個外顯子,結果使得酶活性下降。亦有人報道部分患者在基因編碼區有突變。尿卟啉原脫羧酶是催化尿卟啉原至糞卟啉原的連續脫羧反應的酶。該酶缺乏造成尿卟啉原在肝臟蓄積和從尿中排出增多。家族性患者紅細胞中酶活性只有正常人一半,但許多攜帶基因缺陷的家族成員臨床既無肝臟內尿卟啉原的蓄積也無尿中排出增多,說明本病發生尚有其他條件。許多人散發性卟啉病患者其尿卟啉原脫羧酶缺乏僅限于肝臟,紅細胞內無缺乏,在這些患者中,尿卟啉原脫羧酶催化活性低于正常,但用免疫化學方法測定其酶正常,結合其缺乏家族史,無基因缺陷依據,提示部分人為獲得性的酶活性降低,而非遺傳性疾病。
進一步研究證明鐵可抑制尿卟啉原脫羧酶活力,同時通過促進氨基-γ酮戊酸(ALA)及卟膽原合成來促進尿卟啉原產生,致使尿卟啉原Ⅲ蓄積。
且肝臟中具有免疫反應活性的酶合成正常,但催化生物活性減低。大部分患者無家族遺傳史,提示肝臟內酶有可能被抑制因子部分抑制。鐵負荷增多可刺激抑制因子分泌而使患者癥狀發作。近年,隨女性應用雌激素增多,本病散發型患者女性比例上升,說明雌激素亦可能抑制尿卟啉原脫羧酶,但不除外遺傳因素,因發生者在服藥患者中僅占極小比例。
動物試驗證明上述化合物可抑制酶活力,鐵負荷可加重上述化合物對酶的抑制。原因有三:一為輸血過多導致鐵負荷增加,二為血透與腹透不能有效清除以與蛋白結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漿中的尿卟啉,三為尿毒癥的一些有害代謝產物可抑制尿卟啉脫羧酶活性導致尿卟啉原蓄積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