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發病機制
胃酸分泌過多 鹽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細胞分泌,受神經、體液調節。已知壁細胞內含有3種受體,即組胺受體(hirstamine receptors)、膽堿能受體(cholinergic receptors)和胃泌素受體(gastrin receptors),分別接受組胺、乙酰膽堿和胃泌素的激活。當壁細胞表面受體一旦被相應物質結合后,細胞內第二信使便激活,進而影響胃酸分泌。壁細胞內有2種主要第二信使:cAMP和鈣。壁細胞膜內受體在與組胺結合后,與興奮性GTP-結合蛋白(stimulatory GTP-binding protein)偶聯,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后者催化ATP轉化為cAMP。cAMP然后激活一種蛋白激酶,使一種尚未闡明的細胞內蛋白質磷酸化,最后導致壁細胞內H+K+-ATP酶(又稱氫離子泵或質子泵)激活,促進酸分泌。乙酰膽堿受體和胃泌素受體在分別與乙酰膽堿和胃泌素結合后,與GTP結合蛋白偶聯,激活膜結合性磷脂酶C。該酶催化膜內磷脂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IP3)和二乙烯甘油(diacylglycerol)。IP3促使細胞內儲池釋放鈣,再激活H+K+-ATP酶促使H+分泌。乙酰膽堿也能增加細胞膜對鈣的通透性。胃泌素和乙酰膽堿能促進腸嗜鉻樣細胞(ECL)釋放組胺,它們能與組胺具有協同作用。壁細胞表面尚有生長抑素物質,興奮后與抑制性膜受體Gi結合,經過抑制性GTP結合蛋白(inhibitory GTP-binding protein)抑制腺苷酸環化酶,從而減少細胞內cAMP水平,使壁細胞分泌H+減少。壁細胞的受體興奮,不管接受哪種刺激,最后均通過第二信使——cAMP和Ca2+,影響壁細胞頂端的分泌性膜結構及質子泵——H+、K+-ATP酶,使H+分泌增加或減少而誘發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