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人是主要的傳染源,尤其攜帶包囊者,往往一人帶包囊全家感染,國內外均有記載。包囊是傳播的主要環節,人因吞食被包囊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較強,從冷凍蝕刻復形法的透射電鏡觀察,將包囊壁劈開,顯示囊壁內千余層板狀膜結構所組成,表明包囊在外界具有很強的自身保護作用。包囊在潮濕的糞便里能存活3周,在水里能存活5周,在經氯化消毒后的水里也可活2~3天,但在50℃或干燥環境中很容易死亡。包囊在蒼蠅消化道可活24小時,在蟑螂消化道內經12天仍有活力。由于糞便中包囊的數量大,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強,感染方式簡單,故本蟲流行分布廣泛。有人報告,在美國發現水獺可帶包囊,并發現牛、馬、羊、狼和犬等也有此蟲,在流行病學上可能有一定的意義,應予以重視。
梨形鞭毛蟲是通過“糞-口”感染的,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水源污染:賈第蟲包囊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一些常用的消毒劑在標準濃度下對包囊并無殺滅作用,臭氧和鹵素對包囊雖有輕度殺傷力,但為消毒而溶于自來水的綠氣濃度達不到殺死包囊的目的。所以生飲自來水是不可靠的。水源的污染主要來自人、動物的糞便和污水,自來水管因日久失修造成的與污水管相互溝通,或因管壁滲漏將污水吸入管內也是造成包囊污染的原因。
2.不正常的性行為:這種傳播方式已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同性戀者的肛交方式,常導致包囊的間接“糞-口”感染。
3.食物污染:食物的污染主要來自食物的加工者或管理者中,有人是賈第蟲的攜帶者。此外,在兒童中間相互分享賈第蟲污染的食物或水果。
二、發病機制
滋養體主要寄生人的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但有時也有膽囊內,利用吸盤吸附于腸壁,以縱二分裂法繁殖。在某種不利情況下,包囊開始出現于回腸之下段及大腸。在囊壁內蟲體分裂為2個,但有時也進行復分裂。一般在硬度正常的糞便中只能查到包囊。滋養體可在腹瀉時發現。感染方式主要是因為吞食成熟四核包囊,被吞食的包囊經胃酸作用,在十二指腸脫囊而成滋養體,包囊的抵抗力很強。據統計,一次腹瀉糞便中滋養體可超過140億個,在一次正常糞便可有包囊3億個,另有人統計一晝夜可排包囊9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