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性血管炎鑒別診斷
1.原發性寒性蕁麻疹
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部分為獲得性。患者體內既無冷寒血素,也無冷凝集素和冷球蛋白,遇冷時全身出現蕁麻疹,可能是由于冷刺激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所致。此病在病情發作過程中不出現關節痛、腎炎及其他癥狀。
2.冷溶血素綜合征
該綜合征是由體內存在的冷溶血素(其本質為IgG抗體),于溫度低于20℃ 時,在補體介導下,與紅細胞結合并使其發生溶血所致。其臨床特征為遇冷后出現畏寒、高熱、頭痛、腹痛、惡心、嘔吐、支氣管哮喘、高血壓、心動過速、全身性寒性蕁麻疹和醬油色血紅蛋白尿伴有急性溶血性貧血。鑒定冷溶血素的Donath-Landsteiner試驗陽性,通常滴度在1∶2~1∶64為陽性,Coomb試驗陽性。一般無關節癥狀、腎炎及其他系統表現,體內冷球蛋白不高,類風濕因子及抗核抗體陰性,補體水平正常。
3.冷凝集素綜合征
該綜合征是體內存在過高的冷凝集素,在冷刺激時與紅細胞結合而造成急性溶血綜合征。經免疫學檢查證實:冷凝集素屬于κ輕鏈型IgM抗體,具有冷球蛋白特性,通常與I抗原相互作用,在補體介導作用下可引起溶血。冷凝集素綜合征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類型,前兩型系繼發于某些病毒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疹、淋巴瘤等。而慢性型為特發性。三型的共同特征為遇冷后肢端、鼻、耳等處的淺表血管內紅細胞自發性凝集而引起發紺,受累部位溫度上升后發紺消失。血液生化學檢查可發現自身血液在低于20℃時自動凝固。37℃時Coomb試驗陽性。在20~30℃時輕度酸化血液后可發生補體依賴性貧血。外周血有溶血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增多,白細胞可升高或減少,血小板減少,其他溶血試驗也為陽性。少數病例蛋白電泳可在γ和β區出現副蛋白峰。
總之,冷溶血素綜合征和冷凝集素綜合征都是冷溶血性貧血,原發性冷球蛋白血癥是一種免疫復合物性血管炎疾病,無溶血性貧血,較易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