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應與常見出疹性疾病相鑒別,分別敘述如下:
1.風疹 又稱“風痧”,痧子等 。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由于風疹的疹子來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陣風似的,“風疹”也因此得名。風疹病毒在體外生活力很弱,傳染性與麻疹一樣強。一般通過咳嗽、談話或噴嚏等傳播。多見于1~5歲兒童,6個月以內嬰兒因有來自母體的抗體獲得抵抗力,很少發病。一次得病,可終身免疫,很少再患。中醫《備急千金要方》指出風疹又名風痧。多由外感風熱時邪,郁于肌表,發于皮膚所致。治宜清熱解毒,用銀翹散或加味消毒飲風疹應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
重點應與輕型麻疹相鑒別。皮疹為稀疏色淡斑、丘疹,1~2天內即消退,不脫屑、不留痕。同時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很少并發癥,預后好。測血清特異抗體可助鑒別。
2.幼兒急疹 也叫嬰兒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多見于嬰幼兒,1歲以內為主。臨床上以突起發熱,熱退出疹為特點。本病古稱“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于外感風熱時邪,郁于肌膚,與氣血搏結所致。
驟起高熱,持續3~5天,而突然下降,可伴發高熱驚厥,呼吸道卡他癥狀不明顯。熱退時或熱退后出現皮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軀干為多,1~2天即自動消退,疹退后一般不脫屑或留有色素沉著。發熱時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3.猩紅熱 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后明顯的脫屑。少數患者患病后由于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多見于小兒,尤以5-15歲居多。
前驅期發熱咽痛明顯。1~2天后全身出現針頭大小紅疹,疹間皮膚充血,呈現一片猩紅,壓之退色。疹退后可發生大片脫皮,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顯著。
4.腸道病毒感染 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時常伴發各種類型皮疹。多發生于夏秋季。
表現: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咳嗽、腹瀉等,偶見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繼而出疹,也有熱退方出疹者。
特征:皮疹多樣,大多為斑丘疹,也可為小皰疹、蕁麻疹樣。皮疹消退后不脫屑、不留痕。外周血象無特殊變化,或可有白細胞輕度增加。
5.其他 如敗血癥、斑疹傷寒、藥物過敏、過敏性皮疹、川崎病(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等亦須與麻疹鑒別。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皮疹特點和實驗室檢查可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