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糖尿病檢查
1.尿液檢查
1)尿糖:
正常人從腎小管濾出的葡萄糖幾乎被腎小管完全吸收,每天僅從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試驗不能檢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過8.9~10mmol/L(160~180mg/dl)時即可查出尿糖,這一血糖水平稱為腎糖閾值。老年人及患腎臟疾病者,腎糖閾升高,血糖超過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時可以無糖尿;相反,妊娠期婦女及一些腎小管或腎間質病變時,腎糖閾降低,血糖正常時亦可出現(xiàn)糖尿。糖尿的檢查常用的有班氏法(借助硫酸銅的還原反應)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班氏法常受尿中乳糖、果糖、戊糖、抗壞血酸、先鋒霉素、異煙肼及水楊酸鹽等藥物的影響,呈現(xiàn)假陽性,且操作比較不方便,現(xiàn)已漸被淘汰;葡萄糖氧化酶法由于酶僅對葡萄糖起陽性反應,特異性較強,但當服用大劑量抗壞血酸、水楊酸、甲基多巴及左旋多巴亦可出現(xiàn)假陽性。尿糖不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指標,一般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況的監(jiān)測和提示可能為糖尿病而需進一步檢查的指標。尿糖的影響因素除考慮腎糖閾及某些還原物質的干擾外,還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況等影響。
2)尿酮:
尿酮體測定提供了胰島素缺乏的指標,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將或可能已存在酮癥酸中毒,提示需進一步行血酮體測定和血氣分析。尿酮體的測定采用硝酸鈉與乙酰乙酸反應,形成了一種紫色物質,提示尿酮體陽性。但以硝普鈉為基礎的反應不能測出在酮體(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中在數(shù)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羥丁酸。有報道使用含巰基的藥物如卡托普利(巰甲丙脯酸)時,可產生假陽性;而如尿標本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則可產生假陰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嚴重應激狀態(tài)時,以及妊娠期間,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癥狀如腹痛、惡心、嘔吐等時,應進行尿酮體檢查。
3)尿白蛋白:
尿白蛋白測定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腎臟的受損及其程度。在糖尿病腎病變早期,24h尿蛋白一般<150mg,且呈間歇性。嚴格控制血糖可使尿蛋白消失。運動后尿蛋白可明顯增加。Mogensen認為運動試驗是糖尿病腎病變早期診斷的敏感試驗。
2.血液檢查
1)血糖:
血糖增高,多數(shù)為16.65~27.76mmol/L(300~500mg/dl),有時可達36.1~55.5mmol/L(600~1000mg/dl)或以上,血糖36.1mmol/L時常可伴有高滲性昏迷。
2)血酮:
酮體形成定性陽性。但由于血中的酮體常以β-羥丁酸為主,其血濃度是乙酰乙酸3~30倍,并與NADH/NAD的比值相平行,如臨床發(fā)生酮癥酸中毒且血以β-羥丁酸為主而定性試驗陰性時,應進一步作特異性酶試驗,直接測定β-羥丁酸水平。
3)酸中毒:
主要與酮體形成增加有關。酮體包括β-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乙酰乙酸和丙酮可與硝普鈉起反應,而β-羥丁酸與硝普鈉不起反應。大多數(shù)情況,DKA時,血清中有大量的乙酰乙酸與硝普鈉起反應。本癥的代謝性酸中毒,代償期pH可在正常范圍內,當失代償時,pH常低于7.35,有時可低于7.0。CO2結合力常低于13.38mmol/L(30%容積),嚴重時低于8.98mmol/L(20%容積),HCO3-可降至10~15mmol/L。血氣分析堿剩余增大,緩沖堿明顯減低(<45mmol/L),SB及BB亦降低。
4)電解質:
應注意血鈉、血鉀、血磷和血鎂的測定。
5)血肌酐和尿素氮:
常因失水、循環(huán)衰竭(腎前性)及腎功能不全而升高。補液后可恢復。
3.其他輔助檢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一部分,常和糖尿病腎病同時存在,所以眼底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視網膜病變就要警惕腎臟微血管病變的存在。依據(jù)病情可選作B超、心電圖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