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失血性貧血檢查
一、檢查
1.新生兒正常紅系統血象
新生兒正常紅系統血象與生后日齡有關,臍血平均血紅蛋白約為170g/L,范圍為140~200g/L,平均紅細胞數約為5.5X10^12/L(550萬/mm3),范圍為(4.6~6.4)X10^12/L(460萬~640萬/mm3);平均紅細胞壓積為0.55,范圍為0.43~0.63。如上所述,生后數小時內紅細胞、血紅蛋白及平均紅細胞壓積均有上升,以后逐漸下降,一周末與臍血相似。一周后,紅細胞、血紅蛋白值及紅細胞壓積又下降,早產兒下降的幅度更大。周圍血液中網織紅細胞及有核紅細胞計數,往往是診斷溶血性貧血的指標,但在新生兒期有其特點,即新生兒期網織紅細胞計數偏高,可見到有核紅細胞出現,新生兒期網織紅細胞計數各學者報告不一。一般認為,平均為0.04~0.05,早產兒高于此值,出生3天后迅速下降,生后第7天可降至0.01。有核紅細胞在生后第一天的周圍血中幾乎均可見到,足月兒出生時有核紅細胞平均為7.3個/100有核細胞,范圍是0~24個/100有核細胞;早產兒可達21個/100有核細胞。一般足月兒在生后第4天有核紅細胞消失,早產兒在生后第7天有核紅細胞消失。
2.影響新生兒紅系統血象的因素
1)采血部位
一般來說,毛細血管采血測出的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值與靜脈采血無大差異,或略高于靜脈血,但在新生兒期,由于末梢循環血液淤滯、血漿滲出,毛細血管采血所測得的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常明顯高于靜脈采血所測得的值,其差異可達10%,這可持續到生后6~12周。
2)采血時間 新生兒皮膚毛細血管內皮膜孔較多,血漿易于外滲,且生后最初6小時內,由于不顯性失水和排便等因素,使循環血液的血漿外移,血液濃縮,致使紅細胞數升高10%~20%。
3)臍帶處理 臍帶結扎延遲比立即結扎者,其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均明顯增加,正常胎盤血容量為75~125ml,是新生兒血容量的1/4 ~ 1/3。出生時臍動脈迅速收縮,但臍靜脈仍呈擴張狀態,如未結扎時新生兒處于低于胎盤的位置,則胎盤血液繼續流入新生兒。據估計,如延遲結扎15秒鐘,進入新生兒的血量可增加20~30ml,達新生兒全身血容量的1/10,若延遲結扎1分鐘,則進入新生兒的血量可增加40~60ml,為新生兒血容量的1/5。延遲結扎臍帶可引起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及高粘滯血癥,其影響可持續至生后1年。
3.血常規檢查
急性失血為正細胞正色素貧血,慢性失血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雙胎間輸血受血兒有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增高,而失血兒紅細胞、血紅蛋白顯著減少。
4.單卵雙胎間血紅蛋白檢查
雙胎間血紅蛋白相差>50g/L,數值低者為失血兒。
5.母血片紅細胞酸洗脫試驗
胎-母輸血診斷須在母血中,找到胎兒紅細胞或母血HbF>2%,為胎-母輸血。母血紅細胞涂片酸洗脫試驗是基于胎兒血紅蛋白在酸性緩沖液中有抗酸作用而保留在紅細胞內,母血紅蛋白則被酸洗去成為空影細胞,此法不但可以發現胎兒紅細胞,還可大約估計新生兒失血量,是目前常用的檢查方法。
(1)母血胎兒血紅蛋白定量檢查:正常成人血中胎兒血紅蛋白定量應<3%,在妊娠期,母血胎兒血紅蛋白有生理性增加,可高達5.7%,但其紅細胞酸洗脫后染呈淡紅色,可與真正的胎兒紅細胞染呈鮮紅色相鑒別。
(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定量檢查:胎-母輸血者,母血中甲胎蛋白值增加。
6.其他
雙胎間輸血受血兒血液黏稠度增高和有高膽紅素血癥。
B超檢查可發現肝、脾腫大,產前B超可見雙胎同性別、單個胎盤,兩胎兒間有頭發絲樣縱隔。失血胎兒生長遲緩,可有羊水少;受血胎兒羊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