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化驗檢查:有感染時,尿液檢查有白細胞、膿細胞。新生兒出生后行尿液引流和抗炎治療5~7天后的血肌酐水平可作為患兒腎功能指標的基準值,但剛出生嬰兒的血肌酐值則反映的為母體的腎功能水平。除肌酐水平升高外,腎濃縮功能減退,尿比重低而固定,這與梗阻引起的高壓導致腎單位遠端部分發育和功能障礙有關,腎濃縮功能障礙導致兩個后果:
①腎臟對水的調控能力降低使患兒在有水丟失時(如嘔吐、腹瀉、高熱等)更易于發生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②高尿流量導致進一步的輸尿管和膀胱功能異常。有的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常有低鉀、低鈉血癥,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
1.放射性核素腎圖、腎臟超聲檢查和靜脈尿路造影 可發現有雙側腎積水。兩側積水的程度可不一致,亦可為單側。當腎功能喪失后,靜脈腎盂造影可不顯影。但是腎盂輸尿管正常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尿道瓣膜。雙側腎、輸尿管積水、厚壁膀胱及擴張的后尿道高度提示后尿道瓣膜。超聲顯示腎臟皮髓質界限清楚是預后良好的表現。胎兒期如超聲檢查發現雙腎積水及持續性膀胱充盈須疑及本病,并于出生后24h行超聲檢查或膀胱尿道造影,近來有胎兒膀胱鏡檢查的報道。放射性核素腎圖可用于觀察總腎和分腎功能,對新生兒須延遲至出生后1月后進行,以利于腎臟發育成熟,初期的腎圖檢查可作為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
2.尿道造影 尿道造影對診斷幫助很大,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更有價值。正由于這種檢查的廣泛應用,本病的診斷率正在逐年增加。最常見的第Ⅰ型,可見到瓣膜處有很薄的一層充盈缺損,膀胱可見小梁形成的表現,缺損的近端后尿道擴張,頸部肌肉突入,似有狹窄,后尿道極度擴張時,與膀胱頸連在一起,形似葫蘆,而前尿道尿流細或無尿液。第Ⅱ型及第Ⅲ型(精阜近端有隔膜者)后尿道并不擴張。精阜近端有隔膜的第Ⅲ型,當行逆行尿道造影時,造影劑于隔膜處受阻,造影劑停留在后尿道內,把隔膜鼓向膀胱,呈球狀。逆行尿道造影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對比檢查,診斷價值更大。
3.尿道鏡檢查 可直接看到瓣膜,適用于所有患者,且可除外共存的其他疾病,如重復尿道、巨尿道、前尿道憩室和空洞性脊髓膨出等。另外,我們有兩例尿潴留兒童病員行恥骨上膀胱造口時,用尿道探子行后尿道會師檢查,一根經由膀胱頸向外,另一根由尿道口向內進入后尿道,二者在瓣膜處相會,兩個探子雖可碰到,但有隔膜的感覺。后行膀胱尿道造影證實為后尿道瓣膜。因而用探子探測,也可作為一種診斷方法。
4.尿動力學檢查 尿流率檢查對膀胱下尿路梗阻診斷價值很大,但因嬰幼兒不合作而受到了限制。膀胱測壓顯示為失代償膀胱,殘余尿多,膀胱容量大,低順應性膀胱。如膀胱順應性過低所致的膀胱內高壓,則不能進行輸尿管再植。尿道壓力圖測定對定位診斷有較大的意義,正常嬰幼兒尿道壓力圖為坡形,先天性后尿道瓣膜則可于瓣膜處突然壓力升高呈鞍形曲線。壓力/流率檢查、膀胱尿道造影-壓力-流率檢查診斷最準確,但常常因兒童不合作而不能進行。上尿路動力學檢查也有一定意義,當后尿道瓣膜處理后上尿路積水不緩解時,須行本檢查以明確積水原因。經皮上尿路壓力-流率試驗(Whitaker試驗)有助于鑒別上尿路的機械或動力性梗阻。研究表明,真正的膀胱輸尿管交界處梗阻發生率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