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檢查
1.多普勒血流成像檢查
Nicalaides等使用8MHz的連續波形血流多普勒探頭,分別在大隱靜脈入股靜脈及小隱靜脈入腘靜脈處進行檢查,可以準確發現功能不全的瓣膜,并認為這是一種簡便可靠的檢查方法。
2.血管超聲檢查
這是一種非損傷性的靜脈系統成像檢查方法,曲張的靜脈表現為皮下多個小囊性區,管道內血液回聲極低而呈現透聲區,于近心端或遠心端擠壓時,可見這些小液區脹、縮性改變,使用Valsalva呼吸方式尚可探知,各瓣膜的血流動力學功能,在壓迫突然放開時測量靜脈直徑,將有助于了解反流的嚴重程度,將超聲和多普勒檢查結合使用,將大大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3.容積描記
通過記錄下肢靜脈容積減少和靜脈再充盈時間(VRT)來反映靜脈血容量的變化,其VRT值受靜脈瓣膜功能和動脈血流的影響。靜脈瓣膜功能正常,毛細血管充盈慢,若存在反流,則充盈較快,VRT值縮短,因此可以早期診斷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鑒別深淺靜脈和交通支瓣膜的功能不全及其反流水平,判斷靜脈疾病的嚴重程度,具有定性和相對定位的診斷功能,具體指標是VRT<20s,提示存在瓣膜功能不全。此項檢查還可以幫助鑒別靜脈血栓形成和瓣膜功能不全(如為阻塞性,曲線平坦,VRT值明顯縮短,而反流性疾病僅表現為VRT值縮短)。
4.靜脈壓測定
僅作為篩選檢查,它可以反映反流性靜脈淤血,從而間接了解瓣膜的功能,孫建民等測定站立位足背淺靜脈壓力,發現PDVI患者活動后壓力下降并不顯著,活動停止后回升時間縮短,以上均提示患肢處于淤血狀態。
5.靜脈造影
這是診斷PDVI最具權威性的檢查主法,可以充分了解血流動力學改變的嚴重程度及瓣膜的破壞范圍,從而選擇有效的治療手段,可分為靜脈順行及逆行造影2種。
(1)順行造影:多用于檢查阻塞性靜脈疾患,經足背靜脈注入造影劑,PDVI患者可發現,下肢深靜脈管腔增粗,全程通暢,管壁光滑,完整。淺靜脈系統亦擴張,迂曲。造影劑在深靜脈內向心回流時,可通過交通支流向淺靜脈。作Valsalva技術時,瓣膜所在位置失去外膨隆增加的形態,無造影受阻于此,在其遠側也無造影劑稀釋而阻塞程度減低的現象。
(2)逆行造影:是檢查瓣膜功能不全及血液反流的常用方法,在腹股溝處股靜脈直接注入造影劑,根據Kistner標準,瓣膜功能分級如下:
0級:平靜呼吸時,無造影劑通過瓣膜向遠側泄漏。
Ⅰ級:僅有少量造影劑通過股淺靜脈最高一對瓣膜而泄漏,但不超過大腿近段。
Ⅱ級:輕度造影劑通過瓣膜而倒流至腘窩平面。
Ⅲ級:多量造影劑通過瓣膜而倒流直達小腿。
Ⅳ級:造影劑向遠側倒流直達踝部。
0級,屬深靜脈瓣膜關閉正常;Ⅰ~Ⅱ級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靜脈瓣膜關閉功能;Ⅲ~Ⅳ級,可診斷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6.腘靜脈插管造影術(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定位檢測)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有一些患者,雖然患肢都有較明顯和嚴重的臨床表現,順行造影診斷為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但是逆行造影結果為O級,造影劑受阻于股靜脈第1對瓣膜。因此,開始創用腘靜脈插管造影檢查,以定位檢測股、腘靜脈中每1對瓣膜的功能。腘靜脈位于由股二頭肌,半腱肌和腓腸肌內、外側頭所組成的菱形腘窩中央。其背側淺面有腘筋膜和腘窩內脂肪墊;近側與走行在收肌管內的股淺靜脈相延續;遠端分為脛前和脛腓干靜脈。腘靜脈的兩側為腘動脈和脛神經,這三者循腘窩正中線平行走向,其關系為:腘動脈位于腘靜脈的腹內側,脛神經位于腘靜脈的背外側。腘靜脈一般依據腘動脈的解剖投影來定位。腘動脈的近端位于收肌結節平面以上7.6cm、腘窩正中線內側1cm處;遠端位于腓骨頭平面以下2.5cm、正中線外側1cm。以上2點之間的連線,即是腘動脈的體表投影。因為腘靜脈與腘動脈伴行,所以在這條連線外側約0.5cm所作的平行線,就是腘靜脈的體表投影。更為簡單的方法是,將腘窩正中線稍沿逆時針方向移動,使其上、下端偏離原位各約1cm,這條連線即為分隔腘動、靜脈的中間線,線內側0.5cm為腘動脈,線外側0.5cm為腘靜脈的投影。
造影時患者俯臥,在頸、胸部放置枕頭或柔軟襯墊,以減輕俯臥時胸部的悶脹等不適感。穿刺點為腘窩正中線與腘窩皮膚橫行皺褶交叉點外側0.5~1cm處,或者在腘窩皮膚橫行皺褶上,動脈搏動的外側0.5~1cm處進針。具體操作方法是先用亞甲藍在皮膚上做出穿刺部位的標記,按手術前常規準用尖頭手術刀刺開穿刺點的皮膚,將Seldinger穿刺針與肢體成45°,朝向近側剌入,穿過腘筋膜時有明顯的穿破感,然后緩慢向深部刺入,當針尖觸及腘動脈表面時,放松穿刺針即可見針體隨動脈搏動而上下跳動,此時,應將針尖稍向外側移動再進針,當感覺已刺入腘靜脈有突破感后,即需停止進針,拔出針蕊后,有暗紅色靜脈血液流出;若無血液流出,則表示未穿入腘靜脈,可將針稍向外退出,再向不同方向穿刺,如涌出的是鮮紅色動脈血液,說明穿刺針已誤入腘動脈,此時,應將穿刺針拔出體外,在局部壓迫10min,然后再重新穿刺;當穿刺針進入腘靜脈后,即通過導引鋼絲向髂-股靜脈插入靜脈導管;使患者處于60°頭高足低位,1次注入造影劑10~15ml,觀察下腔-髂靜脈是否通暢;然后將靜脈導管緩慢向外拔出,并持續少量注入造影劑,以顯示每1對瓣膜(因瓣窩內有造影劑沉積,可使瓣膜顯影);每發現1對瓣膜時,即檢測該瓣膜的功能,明確是否有血液倒流,將靜脈導管頂端置于該瓣膜下方0.5cm處,注入造影劑約5ml,當造影劑完全回流至該瓣膜近側時,立即囑患者做屏氣活動,如該瓣膜功能完好,可見局部呈竹節狀膨隆,造影劑為瓣膜所阻不能流向其遠側,若該瓣膜功能不全,則可見造影劑向遠側倒流;如此由近側向遠側段,即從髂靜脈到腘靜脈,逐一檢測每1對瓣膜的功能,分別做X線攝片,或者將檢查的全過程錄像。
下肢深靜脈順行造影檢查常不能清晰地顯示髂靜脈;逆行造影時,若股淺靜脈第1對瓣膜功能完好,即無法進一步檢查其遠側逐瓣膜的功能,腘靜脈插管造影術解決了這些缺點和不足之處,完全可以替代逆行造影術。此外,對下肢深靜脈特別是髂-股和股-腘靜脈血栓形成后遺癥者,只要腘靜脈未被累及或已再通,就可做腘靜脈插管,將靜脈導管抵近病變段的遠端進行造影,能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和側支循環的情況。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血管外科的臨床實踐說明,Kistner對倒流范圍的5級分類法,雖然在臨床有重要意義,但做瓣膜功能定位檢測時,造影劑越過瓣膜泄漏量的多少,更能說明瓣膜損壞和倒流性病變輕重的程度,因此將倒流的程度分為輕、中、重3級。凡患者持續屏氣5s以上,方有少量造影劑呈線條狀泄漏者,屬輕度倒流;屏氣3s后,造影劑即向瓣膜遠側倒流,并較快地將瓣膜遠側靜脈段充盈者,屬中度倒流;稍微屏氣或不屏氣,造影劑即直泄倒流,瓣膜近、遠側靜脈段中造影劑顯示的濃度幾乎或完全相等者,屬重度倒流。倒流范圍屬Kistner Ⅲ級和Ⅳ級者,是施行深靜脈瓣膜重建術的適應證;輕、中度倒流和重度倒流,是選擇深靜脈瓣膜重建術中不同術式的可靠依據。
7.曲張淺靜脈造影術
患者直立,使曲張的淺靜脈充盈,在需要檢查的部位,如解剖學所示交通靜脈存在處,或者曲張特別明顯處,用7號針頭直接穿刺曲張的淺靜脈;使患者平臥于X線檢查床上,頭高足低位15°~30°,踝上不扎止血帶,持續注入造影劑,通過電視屏幕追蹤造影劑隨血液回流的情況,并根據需要隨時更換患者體位,如側臥、俯臥等,或者將檢查臺改為水平位或頭低位等;一旦發現可疑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可在其近側加用止血帶,以清晰地顯示該段淺靜脈或交通靜脈;可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穿刺不同部位的淺靜脈做造影檢查,并攝取X線片。曲張淺靜脈造影可清晰地顯示患肢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特別是潰瘍周圍擴張、迂曲和增粗的交通靜脈,更能顯示膝部和大腿部病變的交通靜脈,作為指導手術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