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痙攣及萎縮 肌肉或肌群間斷或持續的不隨意收縮,造成肌肉間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增生;限制肌肉活動,使肌肉處于被動縮短或固定于痙攣性縮短位;加上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及活動性下降,致使肌肉的失用性及營養不良性萎縮。因下肢的伸肌占優勢,故下肢攣縮時,肢體處于伸展狀態;相反,上肢攣縮時即處于屈曲狀態。
2.關節變形及固定 由于病人將肢體放置于最舒適位置或不能自主活動,加上痙攣肌肉的牽拉,造成關節周圍韌帶纖維化、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增生、軟組織結構破壞、關節間隙出現骨橋,最終致關節的肌性攣縮及變形、固定,關節活動度(ROM)縮小。
3.笨拙的痙攣性運動或少動 因肌肉攣縮及關節變形、固定,肢體活用性降低,運動減少或只有簡單的移動及笨拙的痙攣性運動。同時,由于疾病本身或心理因素的影響,老年病人往往不愿活動患肢,甚至拒絕被動運動而延緩康復進程。
4.肢體疼痛 原發病及攣縮均可致肢體疼痛或陣攣,增加病人痛苦,使患者更不愿活動患肢而影響其功能的恢復。
根據病史、癥狀、體征,攣縮容易確診。但攣縮的發生受病因、個體差異、預防措施等多方影響,攣縮的程度亦有不同。臨床上按肌痙攣程度,將攣縮分為三級:①輕度攣縮:快速被動活動關節至該關節正常ROM的后1/4才感覺疼痛及阻力。②中度攣縮:快速被動活動關節至該關節正常ROM的1/2就有疼痛及阻力。③重度攣縮:快速被動活動關節至該關節正常ROM的前1/4就有疼痛及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