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貧血是常見癥狀,發病緩慢,但血紅蛋白降至一定臨界值時貧血發展速度顯著加快,來診時大多呈現中、重度貧血,頭暈、乏困、無力,活動后心慌氣短等。
1.巨幼細胞貧血的一般臨床表現
1)貧血:
貧血起病隱伏,特別是維生素B12缺乏者,常需數月。而葉酸由于體內儲存量少,可較快出現缺乏。某些接觸氧化亞氮者、ICU病房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妊娠婦女可在短期內出現缺乏,臨床上一般表現為中度至重度貧血,除貧血的癥狀如乏力、頭暈、活動后氣短、心悸外,嚴重貧血者可有輕度黃疸??赏瑫r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患者偶有感染及出血傾向。
2)胃腸道癥狀:
胃腸道癥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舌炎,舌面光滑、乳突及味覺消失,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及便秘偶見。
3)神經系統癥狀:
維生素B12缺乏特別是惡性貧血的患者常有神經系統癥狀,主要是由于脊髓后、側索和周圍神經受損所致。表現為乏力、手足對稱性麻木、感覺障礙、下肢步態不穩、行走困難。小兒及老年人常表現腦神經受損的精神異常、無欲、抑郁、嗜睡或精神錯亂。部分巨幼細胞貧血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可發生于貧血之前。
上述三組癥狀在巨幼細胞貧血患者中可同時存在,也可單獨發生。同時存在時其嚴重程度也可不一致。
2.幾種巨幼細胞貧血特殊類型的臨床表現
1)麥膠腸病及乳糜瀉(非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或特發性脂肪下痢):
麥膠腸病在兒童患者中稱為乳糜瀉。常見于溫帶地區。特點為小腸黏膜的絨毛萎縮,上皮細胞由柱狀變成骰狀,黏膜層有淋巴細胞浸潤。發病與進食某些谷類物質中的麥膠有關?;颊咄瑫r對多種營養物質,如脂肪、蛋白質、糖類、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吸收均有障礙。
臨床表現為乏力、間斷腹瀉、體重減輕、消化不良、腹脹、舌炎和貧血。大便呈水樣或糊狀,量多、泡沫多、很臭、有多量脂肪。血象及骨髓象為典型的巨幼細胞貧血。血清和紅細胞葉酸水平降低。治療主要是對癥及用葉酸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貧血糾正后宜用小劑量葉酸維持治療。不進含麥膠的食物亦很重要。
2)熱帶口炎性腹瀉(熱帶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
本病病因不清楚。多見于印度、東南亞、中美洲以及中東等熱帶地區的居民和旅游者。臨床癥狀與麥膠腸病相似。血清葉酸及紅細胞葉酸水平降低、用葉酸治療加廣譜抗生素能使癥狀緩解及貧血糾正。緩解后應用小劑量葉酸維持治療以防止復發。
3)乳清酸尿癥:
乳清酸尿癥是一種遺傳性嘧啶代謝異常的疾病。除有巨幼細胞貧血外,尚有智力低下及尿中出現乳清酸結晶?;颊叩难迦~酸或維生素B12的濃度并不低,用葉酸或維生素B12治療無效,用尿嘧啶治療可糾正貧血。
4)惡性貧血:
惡性貧血是由于胃黏膜萎縮、胃液中缺乏內因子,因而不能吸收維生素B12而發生的巨幼細胞貧血。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似與種族和遺傳有關。多見于北歐斯堪的那維亞人、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南歐、亞洲及非洲人中均很少見。我國亦罕見。多數患者的血清、胃液和唾液中可檢查出抗自身胃壁細胞的抗體、在血清中還可檢查出兩種內因子(阻斷及結合)抗體,故有人認為惡性貧血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貧血的發生是遺傳和自身免疫等因素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些抗胃壁細胞的抗體是不明原因引起胃黏膜破壞后釋放出抗原所引起。
5)幼年惡性貧血:
幼年惡性貧血指嬰兒先天性缺少內因子的純合子狀態,不能吸收維生素B12而發生的惡性貧血?;純何葛つさ慕M織學發現和胃酸的分泌均正常。血清中也不存在抗壁細胞和抗內因子的抗體。其父母和兄弟姊妹中可發現內因子分泌的缺陷。本病需與兒童惡性貧血相鑒別。后者年齡在10歲以上,有胃黏膜萎縮、胃酸缺乏、血清中有抗體。
有葉酸、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亦可出現錐體束征,共濟失調等。由于營養不良而發生眼瞼浮腫,下肢呈壓陷性水腫,嚴重者出現腹腔積液或多漿膜腔積液,黃疸,易感染及出血傾向。少數病例由于髓外造血而發生肝脾腫大 。
二、診斷標準
1.詳細詢問病史
妊娠、飲食、嬰兒問養不當、偏食習慣、酒精中毒、胃腸道疾病、常用藥物等可引起營養不良的病史。
2.臨床表現
1)貧血癥狀。
2)消化道癥狀及舌痛、色紅、乳頭消失、表面光滑。
3)神經系統癥狀,如脊髓后側束變性,表現為下肢對稱性深部感覺及振動感消失。嚴重的可有平衡失高及步行障礙。變可同時出現周圍神經病變及精神憂郁。兒童患者可表現為精神障礙和智力低下。
3.血象
1)呈中重度貧血,紅細胞形態以大細胞為主(MCW>100fl),缺乏中央淺染區,可見嗜多色性,嗜堿點彩,豪焦小體、卡玻環。
2)白細胞數量減少,呈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的核左移(5葉者>5%或6葉者>1%)
3)血小板輕度減少,可見巨型血小板。
4.骨髓
呈代償性增生,三系巨幼變,以紅系最明顯。出現巨幼紅細胞,巨幼紅細胞>10%,以中晚幼為主,核漿發育不平衡。粒系、巨核系變有巨幼變。
5.血清葉酸
水平降低,<6.81nmol/L、紅細胞葉酸水平<227nmol/L、維生素B12水平降低<75p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