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癥狀診斷
一、癥狀
1.消化系統表現
(1)腹瀉(diarrhea):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天排便3~4次,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重者排便頻繁,可每1~2小時1次,病初為稀便,4~6次/d,進行性加重,排黏液血便,血便,水樣便,稀爛便和膿便,尤其是黏液血便幾乎成為本病所有活動期患者的必有癥狀,常見里急后重,急性發病者開始即為血便伴腹痛,嘔吐,發熱及其他中毒癥狀。
(2)腹痛(abdominal pain):輕型及緩解期患者可無腹痛,腹痛一般為輕,中度,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緩解的規律。
(3)其他癥狀:常有腹脹,嚴重者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
(4)體征:輕型者除左下腹有輕壓痛外,多無其他體征,重型和暴發型者可有腹脹,腹肌緊張,腹部壓痛或反跳痛,部分病人可觸及痙攣或腸壁增厚的乙狀結腸或降結腸。
2.全身表現:
輕者常不明顯,重者可有發熱,水電解質紊亂;病兒由于長期腹瀉,便血,食欲不振,心率增快,衰弱,精神萎靡,久之即出現貧血和營養不良等表現,約有3%的患者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如抑郁,焦慮,失眠等;重癥病例亦可伴有生長發育障礙,青春發育延遲,部分病兒伴有精神,心理及情緒異常。
3.臨床分型:
(1)按病程:按臨床表現和過程可分為以下4型:
①初發型:癥狀輕重不一,既往無潰瘍性結腸炎病史,可轉變為慢性復發型或慢性持續型。
②慢性復發型:癥狀較輕,臨床上多見,治療后緩解期長短不一,發作時有典型潰瘍性結腸炎病變;緩解期檢查見黏膜輕度充血,水腫,部分患兒可轉變為慢性持續型。
③慢性持續型:起病后有持續輕重不等的腹瀉,間斷血便,腹痛及全身癥狀,持續數周至數年,其間可有急性發作。
④急性暴發型:此型青少年所占比例明顯高于成人,起病急,全身及局部癥狀均嚴重,高熱,腹瀉及大量血便,可致貧血,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并易發生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和腹膜炎。
(2)按病情:根據病情輕重可分為以下3度:
①輕度:最常見,消化系統癥狀較輕,全身癥狀不明顯。
②中度: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消化系統癥狀較重,有輕度全身癥狀。
③重度:有明顯全身癥狀,消化系統癥狀明顯,并發癥多見,癌變機會較多,大多數病人為慢性發病,10%病人為急性發作,經治療癥狀緩解后可反復再發。
4.腸道外癥狀:
25%病兒可伴有關節炎,以四肢及脊柱為主,關節癥狀有時發生在腹瀉之前,10%的病兒發生皮膚病變,如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等,2%可伴有視網膜炎,口腔潰瘍等, 臨床有慢性腹瀉,黏液便或血便,疑診本病時應做下列檢查:
①多次糞常規檢查和糞培養尋找痢疾桿菌等腸致病菌,涂片尋找腸阿米巴滋養體,以及根據流行地區特點做排除血吸蟲腸病等檢查。
②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檢查及黏膜活檢。
③鋇劑灌腸檢查,同時除外腸道其他疾病。
二、診斷
診斷
1.診斷標準
目前,國際上常采用Lennard-Jones標準,國內采用1993年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及療效標準》,兩者均強調排除性診斷,內鏡及組織學特征。
(1)Lennard-Jones標準(Lennard-Jones standard):有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表現者,符合下列標準則提示本病的診斷。
①首先必須排除下列疾病:
A.感染性結腸炎(infective colitis),根據微生物學檢查。
B.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根據有易患因素,病變分布特點和組織學檢查。
C.放射性結腸炎(radioactive colitis),根據病史。
D.孤立性結腸潰瘍(isolated colonic ulcer),根據病變部位和組織學特征。
E.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根據X射線檢查有小腸病變,體檢發現肛門病變,活組織檢查有肉芽腫。
②必須包括下列條件:
A.活組織檢查顯示彌漫性的黏膜炎癥,無肉芽腫形成。
B.內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發現,炎癥累及直腸和部分或全結腸,病變從直腸開始,連續不斷地由遠端向近端逆行發展。
(2)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標準(太原,1993):
①臨床表現:不僅有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而且不應忽視少數只有便秘而無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體檢中要注意關節,眼,口腔,肝脾等腸外表現。
②結腸鏡所見:
A.黏膜有多發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大多從直腸開始,且呈彌漫性分布。
B.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黏膜血管模糊,質脆易出血,或附有膿性分泌物。
C.可見假性息肉,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
③黏膜活檢:組織學檢查呈炎癥性反應,同時常可見糜爛,潰瘍,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
④鋇劑灌腸檢查:
A.黏膜粗亂及(或)有細顆粒變化。
B.多發性淺龕影或小的充盈缺損。
C.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
⑤手術切除或病理解剖:可見肉眼或組織學的潰瘍性結腸炎特點。
(3)在排除相關疾病后診斷: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標準診斷:
①根據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中之一項和(或)黏膜活檢可以診斷本病。
②根據臨床表現及鋇劑灌腸之一項可以診斷本病。
③臨床表現不典型而有典型的結腸鏡檢查表現或鋇劑灌腸檢查典型改變者,可以診斷本病。
④臨床表現有典型癥狀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并無典型改變者,應列為“疑診”隨訪。
2.主要臨床特點
最常見的癥狀為反復發作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表現為血性腹瀉,發熱,腹痛,病兒表現有面色蒼白,貧血,營養不良,青春發育延遲,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應與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炎,腸結核,局限性結腸炎(Crohns病),結腸腫瘤相鑒別。
3.主要輔助檢查
鋇灌腸及乙狀結腸鏡檢是有價值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