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下間隙感染癥狀診斷
一、癥狀
1.舌下間隙(口底間隙)感染
通常發生在拔牙3~4天后,原發灶附近的口腔組織局部疼痛和觸痛明顯,并漸出現口底部腫脹,腫脹可擴展至舌,將舌推向上方。有漸進性張口困難,甚至牙關緊閉,檢查咽門仍然可見。在頦下三角向上向后捫診時觸痛明顯,但頸部無腫脹。這種局限性的膿腫,如能及時從口底或牙槽突引流,可很快恢復。如未及時引流,感染加重,一旦穿透下頜舌骨肌,累及頜下間隙和頸部,即成為口底蜂窩織炎(Ludwigs angina)。
2.口底蜂窩織炎(下頜下間隙蜂窩織炎、盧德維咽峽炎) 感染由舌下間隙穿透蔓延;
或為第2、第3磨牙的感染直接擴散所引起,其特點是感染發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現為頜下間隙的木板樣蜂窩織炎,而無膿腫形成。蜂窩織炎的邊界清楚,常為雙側性。蜂窩織炎產生壞死伴漿液血性膿性浸潤,膿液很少或不明顯。蜂窩織炎侵犯結締組織、筋膜和肌肉,但不侵犯腺體組織。炎癥是直接蔓延擴散的,而不是通過淋巴途徑擴散。
在舌下間隙感染的基礎上,病情急速發展。舌后部更推移向上向后,涉及腭部,致舌運動不靈,舌部可見到牙齒的壓痕,口底部亦腫脹充血,但咽部無明顯變化,檢查時不能見到咽門。下頜弓外的軟組織腫脹和堅硬,下頜幾乎不能活動;舌根部和舌骨的任何活動都可引起劇烈疼痛。患者口腔呈微張開狀態,且不能吞咽,唾液和黏液積于咽部并外溢。嚴重者可發生喉部水腫,出現聲嘶和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道阻塞。當感染擴散至頸部時,頸前部及兩側呈彌漫性腫脹,向下可達鎖骨處,腫脹嚴重且蔓延較廣,皮膚呈暗紅色,觸之甚硬,按壓有凹跡,無波動感。穿刺多無膿液。患者有寒戰、高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癥狀。
二、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診斷一般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