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食管憩室一般治療
咽食管憩室西醫治療
一、治療
保守治療適應證為憩室很小或健康情況不宜手術者,其他患者均應考慮手術治療。憩室有癥狀者應擇期手術,已經有吞咽困難,發生營養不良或呼吸道并發癥或有新生物時,應立即手術,憩室穿孔應行急癥手術。術前準備 一般手術前不需特殊準備,因營養不良而需非腸道營養或行胃造口者極少。有肺部并發癥時應先積極治療,但消退緩慢時就不必久等。只要糾正存在的病變,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手術前48h進清流,盡量排空憩室內的潴留食物或分泌物,以減少由麻醉誘導而發生誤吸。麻醉方式 氣管內帶套囊插管麻醉較頸部阻滯或浸潤麻醉為優,可以控制呼吸及防止誤吸。
以憩室切除術為主。手術方法包括憩室切除術、憩室內翻縫合術及憩室固定術。早年施行憩室切除因有較高的并發癥,多分期施行以預防感染擴散,第一期是游離及懸吊小囊保持排空,幾周后因周圍筋膜已封閉,感染的擴散已受限制再行憩室切除術。近來隨著技術的進展,對咽食管憩室治療的意見認為一期憩室切除術為好。少數病人中亦可采用憩室固定術及肌層切開術。對<1cm直徑且寬口的憩室行單純肌層切開術。
Allen和C1agett(1965)總結了21例行憩室切除而未行環咽肌切開術的咽食管憩室患者,手術后其中有5例出現縫合口裂開,4例出現復發;而在后來治療的10例患者中,在行憩室切除的同時加環咽肌切開術,術后沒有1例出現縫合口裂開。通過對兩者的比較,可以強調解除憩室遠端梗阻的重要性。目前常用的術式為單純環咽肌切開術,或環咽肌切開加憩室切除術。
1.單純環咽肌切開術:
(1)適應證:直徑小于5~6cm的憩室,有時采用單純環咽肌切開術即可獲得滿意療效,術后憩室自行消失。較大的咽食管憩室在切除憩室的同時還應行環咽肌切開術,以免術后復發。
(2)術前準備: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采用體位排空或飲水沖洗,以減少憩室內容,可防術中誤吸;加強口腔衛生護理;治療肺炎等并發癥。
(3)手術步驟:以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為佳。但應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手術時因憩室內容反流而造成誤吸。也可根據情況采用頸部阻滯麻醉或局麻。
①切口:應根據術前檢查確定的憩室部位來選擇手術入路。因咽食管憩室多偏向左側,故80%的病人可用左頸部切口。左胸鎖乳突肌前緣作一斜或橫切口,上起自舌骨水平,下至胸鎖關節。
②顯露憩室:分離左胸鎖乳突肌及其下的頸動脈鞘,游離后一并向外牽拉,即可顯露肩胛舌骨肌。結扎、切斷甲狀腺下動脈和甲狀腺下靜脈,以便將甲狀腺牽向中線。將肩胛舌骨肌和甲狀腺后外部向內側牽拉,在食管和頸椎體之間的咽后間隙顯露憩室。憩室多位于咽和食管交界處的后壁、肩胛舌骨肌的上緣,憩室囊垂向食管的后方和椎前筋膜的前方。局麻時,囑病人吞咽,可見憩室隨吞咽而膨脹,有利于辨認。若將胃管或內鏡插入憩室,有助于憩室的定位。在顯露憩室的過程中,常不需解剖食管氣管溝以免傷及喉返神經。
③切斷環咽肌:環咽肌須在后正中線自上而下切斷3cm,游離切斷的肌肉應達其周徑的1/2,以預防術后憩室復發。用直角鉗挑起位于憩室下緣的環咽肌纖維,并將其切斷,要避免損傷環咽肌下面的食管黏膜。切開環咽肌后如發現食管上端的黏膜向外膨出,說明局部梗阻已經解除。
2.咽食管憩室切除術
(1)手術適應證及術前準備:同單純環咽肌切開術。
(2)手術步驟:
①切口的選擇和憩室的顯露:同單純環咽肌切開術。
②解剖憩室:顯露憩室之后,用一把Allis鉗夾住憩室底部,將其提起,沿憩室囊壁向下解剖,到達其頸部。在憩室頸部與咽、食管上端相交處分開肌層和結締組織,抵達黏膜層。解剖憩室時必須注意到憩室起始部可能有變異,并要避免損傷喉返神經,因為在許多病例中,喉返神經緊密地靠近憩室。用無創傷血管鉗夾住憩室底部并旋轉憩室,有助于憩室頸部之解剖。必須將憩室徹底解剖出來,以便辨認憩室頸部的黏膜及其周圍的肌肉缺損環。憩室頸部一般比較狹小,直徑很少超過1.5cm;如發現頸部很寬,提示解剖不徹底。
有時,也可先縱行切開緊貼于憩室頸部下緣橫行的環咽肌纖維,直達食管黏膜下層,并向下將此切口延長約3cm,再向兩側潛行分離食管黏膜約達食管周徑之一半,使食管黏膜膨出。
③切除憩室:用一把彎血管鉗在憩室與食管長軸垂直處準確夾住憩室頸部之黏膜。即可牽引憩室,亦可作為切除憩室的引導。緊靠血管鉗在其與憩室頸部黏膜平行處切除憩室。憩室的切除必須徹底,不能留下殘余的黏膜囊。若憩室較大,可在其頸部切開黏膜,邊切邊用細絲線間斷內翻縫合,使線結位于食管腔內,直至全部切除憩室。在切除憩室的過程中,不宜過分牽拉憩室,以免過多地切除食管黏膜,造成術后食管腔狹窄。有時,為了確保食管腔之通暢,可在鉗夾憩室頸部之前,將一大小適中的導管經鼻腔插至食管內。
④縫合憩室殘端:憩室的切除和食管的縫合最好同步進行,即切開黏膜后便用絲線縫合,線結應打在食管腔內。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層全部縫合后,再橫縫食管的肌層或下咽部的纖維層,以消除該處的肌肉缺損區,肌層亦可不縫合,最后切斷環咽肌以及食管上端環形肌纖維2~3cm。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對食管憩室要進行非常規處理。如異物造成咽食管憩室穿孔,經手術修補和引流后愈合,但其后可能形成食管狹窄,則需要手術切除食管。對個別憩室很大、延伸至胸內達氣管隆突的病人,要經右側開胸切口進胸。將憩室底部與胸段食管作側側吻合,形成短路,解除梗阻。大多數延伸至胸內的咽食管憩室都能牽拉到頸部,可用常規方法處理。對頸段食管嚴重狹窄者,可將憩室與狹窄下方的頸段食管作短路吻合。
近年來,用TA型縫合器進行咽食管憩室的切除和縫合,其優點是切除迅速,縫合精確。將縫合器準確置于憩室頸部,擊發其縫合柄,便可一次切除憩室,縫合食管。使用縫合器時,不可過多鉗夾或縫合憩室頸部之上的食管黏膜,以防食管狹窄
(3)術后處理:
①術后經常用藥水漱口,避免嘔吐。
②行單純環咽肌切開者,術后第1天可進流質飲食。行憩室切除術后,如經過順利,從術后第4天開始少量進食,逐步增加至術后第10天左右,可吃半流質飲食,2周后改為普通飲食。
③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④切口引流于術后48h左右或術后第3天撤除。
(4)主要并發癥:咽食管憩室的手術效果滿意。手術死亡率為0.8%~1.2%。不論采用何種術式,手術并發癥均以病變處的滲漏(瘺形成)、膿腫和血腫形成最為多見。憩室切除術后的瘺管形成是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6%,大多數發生于手術后1周左右,切口處可見唾液外漏,經數周或數月更換敷料,可自行愈合,多無需特殊處理。其他并發癥如喉返神經損傷、食管腔狹窄及縱隔感染等,其發生率為1.8%~3.2%。術后聲音嘶啞(單側聲帶麻痹)常可見到,但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少見。3.6%~4%的病人,術后憩室復發,需要再次行憩室切除術。
3.延長的頸段食管肌層切開術(extended cervical esophagomyotomy)
(1)適應證:
①咽食管憩室合并有環咽肌功能障礙(吞咽困難)者。
②咽食管憩室切除術后復發者。
③其他原因所致吞咽功能障礙,如腦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礙、癥狀性胸段食管痙攣或多發性肌炎等。
(2)麻醉與體位: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麻醉。麻醉后,可先用硬質食管鏡檢查食管,以除外食管痙攣或食管的炎性疾病,并以此估計咽食管憩室的容量。
病人取平臥位,肩部略墊高,以便頸部伸展。病人枕部墊一頭圈,頭偏向右側。
(3)手術步驟:
①切口:以環狀軟骨為中心,平行于左胸鎖乳突肌前緣做一斜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
②逐層切開頸闊肌、肩胛舌骨肌和筋膜層;將胸鎖乳突肌和頸動脈鞘向外牽拉,將氣管向內側牽拉;在食管氣管溝內解剖出喉返神經并加以保護。
③繼續分離頸部筋膜層達椎前筋膜。為便于解剖、顯露頸段食管和憩室,可從鼻腔內插入1根探條至頸段食管。
④解剖分離憩室周圍的纖維組織和粘連。用一把Allis鉗或Babcock鉗夾住憩室底部作為牽引,以利于憩室的解剖。
⑤分開憩室起始部位的食管肌層,仔細確認憩室頸部即憩室起始部位的黏膜膨出處。之后用1把直角鉗挑起該處的肌肉,用電刀切開,該切口向下、向后延長到鎖骨上約2cm,向上延長到甲狀軟骨的上角水平,總長度7~10cm。
⑥如憩室大小為1.5~2cm或更小,一般不必切除。如果憩室較大,可用自動縫合器夾住憩室頸部進行縫合,之后切除憩室。
⑦沖洗傷口:將胃管插至頸段食管腔內進行充氣試驗,仔細檢查憩室近側切緣有無泄漏現象。如發現有氣體逸出,在黏膜撕裂處用細絲線予以縫合修補,并將胃管插至胃內,用作術后胃腸減壓。
二、預后
手術并發癥有憩室切除部滲、瘺管形成以及損傷喉返神經等。術后瘺管形成大多發生在術后第1周左右,傷口處出現唾液分泌,可持續不同時間,大多經幾周或幾個月后自行愈合。喉返神經暫時性損傷多可恢復,永久性損傷少見。黏膜切除過多可發生食管狹窄,擴張術治療有效,擴張失敗則需二次手術糾正狹窄。Payne及King報告888例咽食管憩室病人施行一期憩室切除術的結果:瘺管形成1.8%,聲帶麻痹3.2%,復發率3.6%,死亡率1.2%。單純行環咽肌切開術僅限于治療小憩室的25例中,無死亡及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