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一般治療
腹股溝疝西醫治療
除部分嬰兒外,腹股溝斜疝不能自愈,且隨著疝塊增大,必將影響勞動和治療效果,并因常可發生嵌頓和絞窄而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均應盡早施行手術修補。
(一)非手術治療
1.嬰兒在長大過程中,腹肌逐漸強壯,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張在一周歲內的嬰兒,可暫不手術,先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迫腹股溝管內環,以防疝的突出。
2.對于年老體弱或伴其它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配用疝帶。方法是回納疝內容物后,將疝帶一端的軟壓墊對著疝環頂住,可阻止疝塊突出。疝帶可以白天佩帶,晚間除去。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高疝嵌頓的發病率,并有促使疝囊與疝內容物粘連的可能。這是使用疝帶的缺點。
3.嵌頓性疝手法復位法:嵌頓性疝原則上應緊急手術,以防止腸管壞死。但在下列少數情況下:
①如嵌頓時間較短(3~5小時內),局部壓痛不明顯,沒有腹部壓痛和腹膜刺激癥狀,估計尚未形成絞窄。尤其是小兒,因其疝環周圍組織富于彈性,可以試行復位;
②病史長的巨大疝,估計腹壁缺損較大,而疝環松弛者。復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鎮靜、止痛、松弛腹肌,讓病人取頭低腳高位,醫生用手托起陰囊,將突出的疝塊向外上方的腹股溝管作均勻緩慢、擠壓式還納,左手還可輕輕按摩嵌頓的疝環處以協助回納。手法復位,切忌粗暴,以免擠破腸管。回納后,應反復嚴密觀察24小時,注意有無腹痛、腹肌緊張以及大便帶血現象,也須注意腸梗阻現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復位成功,也僅是一種姑息性臨時措施,有一定的危險性,須嚴格控制應用,成功后建議病人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防復發。
(二)手術治療
術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內壓增加情況,應先予處理,否則,手術治療易復發。斜疝的手術方法很多,但可歸為高位結扎術、疝修補術和疝成形術三類。
1.高位結扎術:
手術在內環處顯露斜疝囊頸,在囊頸根部以粗絲線作高位結扎或貫穿縫合術,隨即切去疝囊。此手術沒有修補腹股溝區的薄弱區,因此僅適用于嬰幼兒,因其在發育中腹肌逐漸強壯可使腹壁加強;但對成年人不能預防其復發。疝囊切除高位結扎術也適用于斜疝絞窄發生腸壞死局部有嚴重感染的病例。因當時不能進行疝的修補手術。
2.疝修補術:
是治療腹股溝斜疝最常見的手術。修補在高位切斷、結扎疝囊頸后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補應包括內環修補和腹股溝管壁修補兩個主要環節。內環修補只適用于內環擴大、松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頸高位結扎后,把內環處腹橫筋膜間斷縫合數針或作一“8”字縫合,以加強因疝內容物經常通過而松弛、擴大了的內環。這是疝修補術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可以減少手術后疝復發;但對于內環區缺損不明顯的病人,并無必要。而腹股溝管壁的加強或修補是絕大部分腹股疝手術的主要步驟。但迄今尚無一種術式適用各種情況,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強腹股溝前壁和后壁兩類手術。(各種術式依主張如何修補的創制者而命名的)。
加強腹股溝前壁的方法有佛格遜(Ferguson)法。在切斷疝囊頸作高位結扎后,不游離精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目的是消滅上述兩者間的空隙薄弱區。這是一種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的修補術。此法適用于腹橫腱膜弓無明顯缺損,腹股溝管后壁尚腱合的兒童和年青人的小型斜疝。
3.加強腹股溝后壁的方法有三種:
① 巴西尼(Bassini)法、是切斷并高位結扎疝囊頸部后,將精索游離提起,在精索后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以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經此手術后,精索移位,處于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法應用最廣,適用于成人腹股溝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
②赫爾期坦(Halsted)法。此法也是加強腹股溝管后壁。不同之處,在于精索稱位于皮下,在其深面先和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的對合縫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縫合。此法也適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較高,可能影響其發育,不適用于兒童與年青患者,適于老年人大斜疝。
③麥克凡(Mc Vay)法。此法與巴西尼氏法唯一區別處,是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于恥骨梳韌帶上,以達到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的目的。此法如同Bassini手術,將精索移位于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式適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復發性斜疝。加強后壁的方法亦宜于不同情況的腹股溝直疝修補術。
4.疝成形術:
適用于巨型斜疝、復發性疝、腹股溝管后壁嚴重缺損,腹橫腱膜弓完全萎縮,不能用于縫合修補的病例。手術步驟按Bassini法進行,在精索深面用同側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轉縫于腹股溝韌帶上;或用移植游離的自體闊筋膜以修補腹股溝管后壁,也可用各種人工制品材料如尼龍布、不銹鋼絲網、鉭絲網等。
(三)嵌頓性和絞窄性疝的處理原則
嵌頓性疝需要緊急手術,以防止疝內容物壞死并解除伴發的腸梗阻,絞窄性疝的內容物已壞死,更需手術。術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如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迅速補液或輸血。這些準備工作極為重要,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手術的主要關鍵在于正確判斷疝內容物的生命力,然后根據病情確定處理方法。判斷嵌頓腸管的生命力應先擴張或切開疝環,在解除疝環壓迫前提下,根據腸管的色澤、彈性、蠕動能力以及相應腸系膜內是否有動脈搏動等情況加以判定。凡腸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澤和彈性,刺激后無蠕動和相應腸系膜內無動脈搏動者,即屬已經壞死。如判定腸管尚未壞死,則可將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復性疝處理。但如嵌頓的腸袢較多,應特別警惕逆行性嵌頓的可能。所以,不僅要檢查疝囊內腸袢的生命力,還應檢查位于腹腔內的中間腸袢是否壞死。
如果檢查后認為腸袢生命力可疑,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魯卡因60~80ml,再用溫熱等滲鹽水紗布覆蓋該段腸管,或將該段腸管暫時送回腹腔,10~20分鐘后,再行觀察。如果腸壁轉為紅色,腸蠕動和腸系膜內動脈搏動恢復,則證明腸管尚具有生命力,可回納入腹腔。如腸管確已壞死,或經上述處理后病理改變未見好轉,或一時不能肯定腸管是否已失去生命力時,則應在病人全身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切除該段腸管并進行一期吻合。病人情況不允許腸切除吻合時,可將壞死或生命力可疑的腸管外置于腹外,并在其近側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后,全身情況好轉,再施行腸切除吻合術。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腸管送回腹腔,以圖僥幸。
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臨手術時因麻醉的作用而回納腹內,以致在術中切開疝囊時無腸袢可見。遇此情況,必須仔細探查腸管,以免遺漏壞死腸袢于腹腔內。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凡施行腸切除吻合術的病人,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補失敗。
絞窄的內容物如系大網膜,可予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