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出血一般治療
1.高血壓腦出血西醫治療
一、治療
首先要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搬動,保持呼吸道通暢,逐漸降低過高的血壓,治療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目前對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尚有爭議,應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血腫的部位,大小及病情的演變等進行具體分析。
1.手術適應證
手術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壓(不是破壞)的神經元有恢復的可能性,防止和減輕出血后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惡性循環。但是基于不同資料、不同單位,對手術指征的選擇也不同。因此所獲治療效果大相徑庭,且也無法比較。
目前已被多數人接受的手術適應證大致如下:
(1)出血后保留一定程度的意識及神經功能,其后逐漸惡化,但腦疝表現尚不明顯,說明原發性損害還有逆轉的可能,病情的惡化常與顱內壓增高密切相關。因此,手術很可能挽救生命,應積極予以考慮。
(2)小腦出血:由于出血靠近腦干,而且在出現不可逆轉惡化之前,多無明顯先兆。為了防止上述情況發生,手術是惟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除非臨床癥狀輕微、出血量少(<10ml)者。
(3)對出血原因診斷不清,疑為血管畸形、動脈瘤者,宜行手術探察,進一步明確。
(4)手術清除血腫對神經功能恢復的評價尚不肯定,理論上講是有意義的,但在臨床方面還不能完全證實。因此在選擇手術時要想到這一點。
(5)腦干出血通常較少考慮直接手術,可采用立體定向穿刺治療,如并發腦室出血,出現腦積水可根據情況行腦室外引流或分流術。
對發病后有手術適應證者,如能采用直視下清除血腫,并徹底止血,術后再出血幾率將大為減少,應該提倡盡早手術、盡快打破惡性循環、減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手術方法
(1)開顱清除血腫:
傳統的做法可分為皮骨瓣成形開顱及鉆孔擴大骨窗法。以殼核出血為例,通常在額顳部或顳部行馬蹄形切口,骨瓣開顱。或在顳部顴弓上鉆孔穿刺抽出部分積血初步減壓后,再延長切口,擴大骨窗3~4cm。進入顱內后,剪開硬腦膜,在血腫距皮質最淺處(顳上或顳中回)切開皮質,也可采用分開側裂,顯露島葉,在島葉皮質上切開1cm,進入血腫腔將血腫清除。小腦出血可根據出血部位,于枕下行中線或旁正中直切口,鉆孔后擴大骨窗,十字剪開硬腦膜,穿刺證實后,切開小腦,行血腫清除。清除血腫時,只在血腫內操作,吸引力不要過大,以免損傷周圍組織,遇有動脈活動出血可用雙極電凝處理,對粘連過緊的小血塊,多為原發出血點可以保留;對已形成的血腫包膜除非診斷需要,不必處理,以免加重損傷,妥善止血后,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結束手術。
皮骨瓣成形開顱清除血腫多需全身麻醉,手術創傷大,增加患者負擔,現已很少應用。目前多采用微創小骨窗法或稱“鎖孔”(Keyhole)手術,通常在顳部耳前1cm行直切口,逐層切開達骨面,用磨鉆鉆孔后,以銑刀形成一直徑3cm骨窗,進入顱內。其優點是在手術顯微鏡下徹底清除血腫并止血,達到立即減壓的目的,術畢,骨瓣復位,逐層縫合。如術前病情嚴重,腦水腫明顯,術畢時顱壓下降不明顯,必要時還可擴大骨窗減壓、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以利于度過術后反應期。對出血破入腦室者,術前可行腦室穿刺置管放液,降低顱壓。待腦內血腫清除后,還可經該引流管緩慢注入生理鹽水,將積存于腦室內的血,通過血腫腔沖出,術后持續引流數天。
微創小骨窗法由于創傷小,且可作到快速清除血腫、止血滿意,所以特別適用于殼核或出血部位不深、術前病情分級在Ⅱ、Ⅲ級者。此外,小腦半球出血也可采用,以期達到迅速減壓的目的。
(2)穿刺吸除血腫:
CT問世前,由于對血腫部位及出血量不能做出準確判斷,且穿刺前、后無法比較抽出量所占全部出血量的比例,因此效果不佳。有人甚至認為,單純穿刺無法止血,反而可以增加再出血的機會。隨著臨床和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診治手段的改進,穿刺吸除血腫由于創傷小、操作簡便,目前已日益受到矚目,并被廣泛采用。
①穿刺吸除血腫的依據:
A.利用CT導向或立體定向技術將穿刺針或吸引管準確置于血腫中心,在抽吸血腫時,可以防止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B.臨床實踐證明,即使開顱手術,也無需將全部出血清除。因此,當出血不是過大,首次穿刺如能吸除出血總量的60%~70%,顱內壓及腦受壓即可得到一定緩解,剩余部分可分次解決,以免顱壓波動過大、中線復位過快出現意外。
C.出血后數小時,液態的出血僅占血腫量的1/5,其余均已形成膠凍狀血凝塊,單純抽取不易解決。為此,可利用CUSA、阿基米德鉆、旋轉絞絲等將血腫破碎后再吸除。
D.術中抽吸壓力可根據血腫性狀掌握,有些實驗已計算出使用負壓范圍(<31.7kPa或0.2atm)以保證安全。
E.計算吸出總量,對殘留血腫可注入纖溶劑,如尿激酶、基因重組鏈激酶,夾閉引流管4h進行溶解,以利引流排出。
F.術后可用CT復查有無再出血,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诖┐涛[方法:
A.根據CT定位,利用立體定向原理以血腫中心為靶點,確定穿刺點。穿刺點應選在血腫距頭皮最近、無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區處。腦橋出血穿刺點,多選在橫竇下方1cm、中線旁4cm處,穿刺方向與矢狀面呈60°。
B.顱骨鉆孔:采用常規頭皮切口、乳突拉鉤牽開、用顱鉆鉆孔;或在頭皮行小切口后,用專用細頭電鉆鉆孔。
C.血腫穿刺成功后,按術前計劃行血腫直接吸除、血腫破碎吸除、血腫腔內注入纖溶劑溶解引流等。腦實質出血量小于40ml,可一次吸除;出血量大,中線移位嚴重者,宜分次吸出。兩次間隔時間依病情變化及復查CT所見而定,一般在12~24h。對血腫破入腦室者,可先吸除腦實質內出血,再根據出血范圍行一側或雙側腦室外引流,并可配合應用纖溶劑和(或)定期沖洗。
穿刺吸除血腫法適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別是深部出血,如丘腦出血、腦實質出血伴腦室出血、進展緩慢的腦干出血等。由于本法不能止血,故只有當無活動出血時方可進行。有人認為,以出血后3天為宜,特別是當合并應用纖溶劑時,以減少再出血機會。但文獻中也有不同看法,一組505例穿刺治療腦出血的報道,出血后1~3天吸除血腫的病例占84%(424例),其中1~7h占14.3%(72例)、8~24h占39.2%(198例)、25~72h占30.5%(154例),全組再出血僅2例。另一組1041例穿刺后再出血率為3.2%,指出再出血與早期特別是超早期手術、過度吸引、術中血壓過高(>27kPa)有關,并提出血腫清除率以65%~75%為穩妥。如術中遇有出血,可向血腫腔內注入巴曲酶(立止血)1萬U,保留數分鐘,出血多可停止。為了減少術后再出血,有人在血腫腔內留置氣囊,用來壓迫止血。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本法不能一次抽凈出血,所以對出血量大的患者,當穿刺效果不顯著時,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此外,對小腦出血者建議慎用,特別是出血量較多時。綜上所述,穿刺吸除血腫有其獨特的優點,但是由于富有毒性的血腫不能一次排空,繼續損傷周圍組織,因此有人持保留態度,故還應不斷積累經驗,改進不足。
(3)神經內鏡清除血腫:
內鏡應用歷史雖長,但科技含量高的神經外科專用內鏡,則是近十余年發展起來的。專用內鏡已可制成細管徑(<5mm)、多視角、照明良好以及可供吸引、沖洗、電凝的通道。由于其具有微創特點,應用范圍日益擴大。高血壓腦出血無論腦室或腦實質內出血均可采用,除可滿意清除出血,還可通過電凝或激光止血。Auer等(1989)報道50例腦內血腫采用內鏡清除,并和50例內科治療組進行隨機對照。6個月時2組病死率分別為42%和70%,提示內鏡治療明顯優于內科治療組。上述結果在FeRNAndes等(2000)對7組腦出血進行Meta分析后,被認為是惟一能表明外科治療對腦出血是有益的。國內幾組報道于發病后2~42h,經CT導向定位,行內鏡清除血腫,吸除出血占總量70%~80%,效果滿意。雖然文獻報道術后可發生再出血(12.5%),但國內尚未遇到,可能與例數不多有關。內鏡為高血壓腦出血提供了一新的微創治療手段。
(4)腦室穿刺外引流:
適應證主要是針對腦室內出血。當中線結構(如腦橋、小腦蚓部)出血影響腦脊液循環,出現腦積水時,外引流也可用來緩解顱壓,作為對出血的一種姑息療法。原發性高血壓腦室出血甚為少見,臨床上多數(>80%)為繼發性出血,依序為:底節、丘腦、小腦、腦橋。腦室出血后,如腦室液中血細胞比容>16%,CT片上才能表現為出血,如<12%則不能提示。此外,腦室液CT值為20~40Hu提示為血性腦室液,40~80Hu則為血凝塊。
腦室外引流穿刺部位多選在一側或雙側額角,對出血病例可合并應用纖溶劑;行雙側引流時還可進行沖洗。但也有人認為由于體位關系,出血更易沉積于枕角,穿刺枕角可盡早將血液引出。此外對Ⅲ、Ⅳ腦室出血,有人主張在行腦室外引流的同時,每天行腰椎穿刺放液,可有助于上述腦室內血液的清除。
腦室外引流對出血鑄型者效果不佳,可首選神經內鏡治療,也可采用微創小骨窗經額角或枕角清除。
3.術后處理
如同神經外科重癥術后處理一樣,重點治療應放在下述幾點:
(1)保持血壓穩定,防止過高造成再出血,過低導致腦血流灌注壓不足。
(2)控制顱內壓增高,減輕因高顱壓所致的繼發性損害。
(3)防止并發癥。
加強護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補充營養等。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當患者病情穩定,即可早期進行語言、肢體等神經功能康復治療。
二、預后
高血壓腦出血的預后不良,總病死率超過50%。起病后2天內死亡者最多見。首次發病的病死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40~60歲組病死率為40%左右,60~70歲組為50%左右,71歲以上者為80%左右。起病2~3天內的死亡首要原因是高顱壓所致的腦疝,其次是腦干受壓移位與繼發出血;起病5~7天后的死亡多系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所致。多數生存的病人,常遺留一些永久性后遺癥,如偏癱、不完全性失語等。
高血壓腦出血辨證論治
2.高血壓腦出血中醫治療
一、中醫治療
陽閉
證候:突然劇烈頭痛,隨即頻繁嘔吐,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拳握固,半身不遂,肢體拘急,面赤身熱,鼻鼾氣粗,口臭,煩躁不寧,小便潴留,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滑數或洪大。
治法:辛涼開竅,清肝熄風。
主方:羚羊湯加減
用法:
加減:痰多者加竹瀝汁10ml;大便秘結者加大黃3-10g;尿潴留加豬苓10g,車
前子10g以利尿。
陰閉
證候:劇烈頭痛頭暈嘔吐,面色蒼白,突然昏仆,不醒人事,牙關緊閉,半身不遂,兩手緊握,筋脈拘急,筋脈拘急,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液壅盛,鼻鼾,大便秘結,小便潴留,舌紫暗淡,舌苔白膩,脈弦沉滑。
治法:辛溫開竅,豁痰熄風。
主方:滌痰湯加減
用法:
加減:若尿失禁者去車前子加覆盆子10g,烏藥10g;有抽搐者加全蝎6g,蜈蚣3條,天麻10g。
脫證
證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頻繁嘔吐,肢體軟癱,手撒肢冷,冷汗淋漓,氣息微弱,二便自遺,面青舌紫,舌質紫黯,苔白滑,脈微弱。
治法:扶正固脫,益氣回陽。
主方:參附湯加減
用法:
加減:汗出不止加黃芪10g,生牡蠣15g,五味子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