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脛骨假關節一般治療
一、治療
1.治療學概況 本病的治療至今仍是一個難題。可以采取的手術方法很多,如大塊外置植骨、復合組織瓣移植、搭橋植骨、雙外置植骨等,但效果均不滿意,往往植骨被吸收而發生再骨折。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已開始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或帶血管蒂的腓骨轉移,由于改善了局部的血液供應,使本病的療效有了提高,但遠期效果尚有待總結。
在治療過程中有反復進行多次手術也達不到骨折愈合的效果,出現下肢短縮,以致造成殘廢包括截肢的可能,這點必須充分向患兒家長說明。
對尚未形成假關節而僅有脛骨彎曲者進行手術矯正畸形是禁忌的,一旦手術,必將形成假關節,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對于未形成假關節者,脛骨內已形成囊樣改變,應慎重地進行囊腫切除搔刮植骨術,在骨組織完全修復前必須應用下肢支具保護,也許可避免假關節的形成。若脛骨有前外方彎曲,硬化嚴重,應充分切除病變的骨膜,進行自體植骨固定,同時應有堅固的外固定方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對于已形成假關節者,手術在6~7歲之后進行比較適宜,因年長兒骨骼較幼兒粗而堅硬,手術時可取足量的骨松質及足夠長的骨板,對骨折愈合有保證。在等待手術時應用有確實作用的支具保護,防止彎曲加重及骨折發生,對具有較好的骨愈合條件者也可盡早手術。
2.幾種常用的手術
(1)Boyd手術:此手術采用健側脛骨骨板,剝去其上骨膜,留有部分骨松質,用健側的脛骨骨板固定于假關節處,再從髂骨取下骨松質植入固定。
手術是在假關節處做一縱形切口,顯露出假關節;切除所有增厚的骨膜和周圍纖維組織,直至健康的肌肉和皮下組織;切除假關節病變骨質,以出現骨髓腔為宜;必要時要鉆通髓腔。此步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此后,在假關節脛骨內側準備好植骨創面,修整成平面,最大限度地使植入骨板與脛骨緊密相接。植骨盡量多放于遠側端,但不可損傷骨骺板。整個骨板越長越好,為保持長度,脛骨上、下端可有少許空隙。腓骨根據脛骨病變切除長度可切除一部分或不切除,保持完整腓骨能增加脛骨的穩定性。然后,上、下端各用2枚螺釘固定脛骨植入骨板,在移植的骨板中間或脛骨上、下端空隙中植入多量的骨松質。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為保持局部血運,不要縫合深筋膜。術后用長腿石膏固定,對于肥胖患兒可用單髖人字石膏固定。10~14天拆線,再更換石膏固定4~6個月。拆除石膏后仍應用長腿支架,直至骨骼成熟。雖有骨性連接,但易產生再骨折,因此,外固定甚為重要。
(2)Sofield手術:此手術適用于脛骨假關節遠側端脛骨過短者。于脛骨前方縱形切開,顯露脛骨假關節上、下端,充分切除脛骨上、下端病變的軟組織及骨質,應注意不應損傷脛骨下端的骨骺。擴大骨髓腔,于脛骨上端截斷脛骨,將截下的脛骨顛倒,使其上端對準脛骨遠側端,用髓內針固定。若脛骨中間有空隙,可取對側腓骨進行植骨,使上、下端緊密接觸并以有一定的壓力為佳。縫合骨膜、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后應用長腿石膏固定3~6個月,但此中間可以負重刺激骨生長。
(3)游離腓骨移植術:近年來,由于顯微外科的發展,應用健側帶血管蒂的腓骨移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手術要求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由專業的顯微外科醫生參加方可完成。手術年齡在6~7歲時,成功率較高,小齡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較低。術后保持吻合血管的暢通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4)Ilizarov一次加壓一次延長術:徹底切除假關節病變部分,包括硬化骨、假關節之間的纖維組織、病變骨膜,盡量使骨髓腔顯露出來。從患兒髂骨取下骨松質塊剪成骨柴及骨條,將骨條插入髓內,周圍植入少許骨柴。應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端端加壓固定,假關節上方再置以Ilizarov外固定支架,行干骺端骨皮質截骨,對短縮肢體進行延長。于術后第7天開始每天延長0.5~1mm,可分2~4次進行,每次延長0.25mm,不能過急,否則會造成骨不愈合。一般可延長4~12mm。待延長長度達到要求后即停止延長,假關節完全愈合后即可去除外固定支具。
二、預后
本病治療至今仍是一個難題,治療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