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寰樞椎脫位一般治療
一、治療
1.基本原則
(1)按危重病例處理:無論是否伴有脊髓損傷,均按危重患者處理,包括各項急救措施的準備(氣管切開包或急診氣管插管的技術及物品的準備,以及心肺功能的監護等),同時向院方及家屬發出病危通知。
(2)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由于該處椎管矢狀徑最大,脊髓僅占據矢狀徑的1/3,因此只要將頭顱采用Crutchfied牽引弓或Glisson牽引帶使頸椎處于牽引狀
態,其椎管形態便易于復原(或部分復原),因此需急診手術減壓者相對較少。
(3)嚴格制動:因該處椎節多處于不穩狀態,異常及過度的活動易引起頸髓受壓,因此務必保持局部的穩定。但在牽引下應讓患者做正常的定期翻身活動,以防引起后枕部及骶髂部等處的壓迫瘡。
2.非手術療法
(1)牽引與頸部制動:常用的方式為顱骨骨牽引及Glisson帶牽引,后者主要用于小兒病例。此外也可采用Halo牽引及頭-頸-胸石膏固定,石膏固定適用于后期病例。
(2)保持呼吸道通暢:尤其是在脊髓有受壓或刺激癥狀者,應及早行氣管切開術。
(3)脊髓脫水療法:凡有脊髓刺激或受壓癥狀者,均應予以脫水療法。除限制鈉鹽及鉀鹽的攝入外,傷后當天即開始給予地塞米松10~20mg/d,分2次靜脈滴注,3天后遞減,5~7天后停止。同時可用50%的葡萄糖溶液40~60ml靜脈推注,推注時間為1次/6h,兩次間隔切勿超過8h,以防引起反跳而加劇脊髓水腫反應。靜脈滴注的液體以10%的葡萄糖溶液為佳,并注意限制含鉀、鈉高的飲食、水果及飲料。
(4)預防并發癥:長期臥床情況下,易引起褥瘡、栓塞性靜脈炎、墜積性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并發癥,應注意預防。一般病例均應給予預防量的抗生素(以廣譜的青霉素及鏈霉素為多用)。
(5)功能鍛煉:在治療全過程中,均應鼓勵患者做以四肢為主的功能鍛煉。
3.手術療法 急性期施術應持慎重態度,主要是由于頸髓受壓征在早期多可通過牽引等而獲得矯正;此外,在此處手術十分危險,不僅術中易引起意外,在搬運過程中稍有疏忽也可出現嚴重后果。臨床上可供選擇的術式主要有:
(1)單純性寰椎復位加內固定術:即從后路暴露術野,將寰椎向后方牽出,并用中粗鋼絲(最好是鈦絲)將其固定至頸2及頸3的棘突上。以鋼絲采取穿過棘突根部的方式更為理想,并酌情于頸1~2之間放置植骨塊。但這種方法易失敗,主要是因鋼絲固定力度欠佳,且易斷裂或引起骨折而失敗。
(2)Brook手術:多用于單純性寰樞不穩者,因勿需對寰椎進行復位,因此可將鋼絲穿過植骨片,并使之與樞椎靠攏(植骨塊下方中央有一缺口,可騎至樞椎棘突上),收緊鋼絲即達固定融合的目的,尤其適合于年幼的患者。其具體操作如下:
①準備植骨床:即將寰椎后弓及樞椎椎板分別加以暴露,并除去骨外的軟組織。
②準備骨塊:從髂骨(或義骨)切取2塊1.25cm×3.5cm左右的長方形骨塊(視個體而決定骨塊的大小)。
③穿過鋼絲:一般用雙股18號鋼絲穿過寰椎后弓和樞椎椎板,也可選用帶固定扣的鈦絲(纜),不僅柔軟、安全,且其固定強度高,抗疲勞性強。
④結扎骨塊:將備用的骨塊修剪后,置于寰樞椎之間(兩側),并將其打結扎緊。在此過程中應防止頸椎過度仰伸及寰樞椎之間的移位,除非需要借此復位者。
(3)Gallie手術:多用于寰樞關節脫位明顯者。先切取植骨塊將其修成相應大小及所需的形狀,之后將鋼絲穿過寰椎后弓,再穿過樞椎兩側后弓下方收緊鋼絲,使骨塊嵌于頸1、2棘突之間即達復位及融合目的。本法的骨融合成功率較前者低,但對轉頸活動影響較少。
近年來,Mah及其同事提出了改良的Gallie融合技術。其特點是在頸2棘突基底部穿過一枚較粗且帶螺紋的金屬桿。在棘突兩側各留1cm長度,使固定鋼絲(或鈦絲)向下繞過金屬桿的兩端后,在中線處擰緊。
(4)椎板夾復位固定法:為鈦金屬制成,對MRI及CT等檢查無影響。使用時將椎板夾的一側鉤住第1頸椎后弓上方,另側鉤住第2頸椎椎板下緣,通過旋緊螺絲(或收緊鋼索)達到復位及固定目的。目前對椎板夾有多種設計,可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型號及規格。
(5)前路融合術:從前路顯露,側方入路達頸1~2椎間關節側方,以開槽植骨或旋轉植骨等方式將其融合。這種入路手術難度較大,初學者不宜選用。
(6)其他術式:包括前述的用于枕頸不穩的諸術式也可酌情用于此類損傷病例。
二、預后
不伴有脊髓受壓癥狀者及早期病例經治療后神經癥狀恢復者,預后一般較好;而脫位明顯、陳舊性(3周以上)及伴有明顯脊髓受壓癥狀者,預后則較差。自發性脫位如治療及時,預后多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