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后脫位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伴有中央管癥候群者:先以非手術療法為主。2~3周后視恢復情況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再決定是否手術。
2.對有明確致壓物者:應視病情而定,有脊髓受壓癥狀者應酌情及早施行手術切除致壓物,或通過恢復椎管列線達到減壓目的。對無脊髓受損癥狀者,可
先行非手術療法,待病情穩定后再決定手術切除致壓物及進行椎節融合。
以頸前路減壓術為首選方法,因伸展性頸椎傷引起脊髓壓迫多發生在椎管前壁。術中可取自體髂骨或庫存異體骨植骨固定。手術節段的選擇依據動力片及MRI圖像,必要時也用椎管造影。
3.椎節嚴重不穩伴有發作性神經癥狀者:應先行牽引療法,待病情穩定后,可酌情行前路或后路植骨融合術或內固定術(鋼板或Cage)。
4.不伴有神經癥狀者:應臥床,略前屈位牽引2~3周,然后再以頭-頸-胸石膏固定3~4周;也可選擇手術療法。
二、預后
有脊髓損傷者預后較差,尤其是恢復不全者,主要影響手部功能。無神經癥狀的病例少有殘留后遺癥者。
頸椎后脫位辨證論治
1. 中醫療法:
1)水針療法:"水針"是指將某此藥物進行穴位注射或痛點注射,是一種對癥治療措施,對消除疼痛、麻木、頭暈、失眠等癥狀有較好的效果,常與其它治療方法配合使用。常用的藥物有:0.25~1%鹽酸普魯卡因加強的松龍混懸液,維生素B1、維生素B1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丹參注射液、50%狗脊注射液等。其中維生素B1、維生素B12應用于以麻木為主要癥狀的患者,而丹參注射液對患有疼痛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2)外用止痛搽劑:本類藥物局部應用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市售的成藥有松節油和冬青油軟膏及正骨水等。應用時,將患處洗凈并先行熱敷,然后以手指蘸少許藥液或藥膏用力揉擦患處,有止痛、止麻作用及輕松感覺。
3)外敷藥及熏洗藥:此法對消除肌肉酸痛也有一定療效。市售成藥有坎離砂。
2. 中醫偏方:
中醫根據辯證施治,多采用散風祛濕、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法,對減輕疼痛,麻木,頭暈等癥狀有一定療效。常用的成藥有:木瓜丸、風濕痹痛片、換骨丹、養血榮筋丸、桐丸、頸復康顆粒等。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止痛湯、獨活寄生湯、桃紅四物湯、骨刺湯、伸筋活血湯,蠲痛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