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再發(fā)性腹痛一般治療
一、治療
1.癥狀性腹疼:對于癥狀性腹痛,首先是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對于腹痛可給予對癥治療。
2.器質性RAP:對于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再發(fā)性腹痛按外科或內科專門章節(jié)提出的方法及時給予手術或藥物治療。引起器質性RAP常見的病因應盡量避免藥物治療,但適當用些解痙劑、促胃腸動力藥、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藥,如顛茄、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谷維素等有一定幫助。便秘者應逐漸添加含纖維素的食物,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功能性RAP的小兒應在門診定期追蹤觀察。
3.功能性再發(fā)性腹痛:約占再發(fā)性腹痛的95%,對它的治療,在這兒作重點介紹:
(1)合理喂養(yǎng):4個月以內的嬰兒盡量采用純母乳喂養(yǎng),純母乳喂養(yǎng)很少發(fā)生消化不良與腹痛。飯后可吃水果、睡醒午覺可集中吃糕點糖果、吃飯時要主副食搭配,多食蔬菜不要偏食。
(2)助消化劑:如出現消化不良,嬰兒可給胃酶合劑。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腸痙攣是兒科常遇到的急癥,患兒常突然發(fā)作,哭鬧不安,腹脹、腸鳴音亢進,在除外器質性急腹癥后,給予甘油/氯化鈉(開塞露)通便,既是診斷措施排除腸梗阻,又是治療措施,患兒排便、排氣后,腹痛可立即停止。
(4)物理治療:用暖手按摩腹部,或腹部放熱水袋可暫時緩解腹痛。
(5)解痙劑:顛茄每次4~8mg,口服。山莨菪堿(654-2)每次1mg/kg,口服,嚴重者肌注。
(6)針灸療法:即刻止痛效果較好。嬰幼兒不合作以灸法較安全,兒童可針、可灸。取穴位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臍上痛加中脘,臍下痛加關元、中極。臍周痛加天樞、氣海,側腹痛加陽陵泉。
4.胃炎及胃潰瘍:如發(fā)現胃炎、潰瘍病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給予相應治療。
5.胃動力藥:如發(fā)現有胃腸動力障礙,可給予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嗎丁啉)每次0.3mg/kg,3次/d口服。
6.心理療法:如發(fā)現有精神障礙,給予心理療法。
7.中醫(yī)治療:腹痛一癥范圍很廣。臨床辨證要根據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全面考慮。以部位而論,上腹疼痛多屬脾胃;右上腹痛,多屬肝膽;中腹痛,多考慮于腸胃之間;繞臍腹,多見于蟲積;兩側小腹痛,應注意寒疝、氣痛。以疼痛的性質而論,串走脹痛多在氣分;疼痛喜熱多屬寒;疼痛喜涼多屬熱。
辨證施治:
(1)寒凝腹痛:
主證:腹痛急驟、痛勢較劇,得熱則舒,遇寒痛甚,口不渴,小便清澈,舌淡苔白,脈沉緊。
治則: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劑:良附丸加減。
常用藥:良姜、香附、青皮、當歸、沉香、木香、干姜、元胡、甘草。
(2)腸胃實熱腹痛:
主證:身熱、腹熱、腹痛、腹脹滿,或有嘔吐,大便燥結,小便黃澀,煩躁不安,夜眠不實,舌質紅,舌苔黃,脈數有力。
治則:通里瀉熱。方劑:大承氣湯加減。
常用藥:熟大黃、厚樸、枳實、芒硝、木香、白芍。
(3)蟲積腹痛:
主證:腹痛時痛時止,痛時劇烈難忍,多繞臍而痛,或左或右,甚者吐蛔,面有蟲斑。
治則:驅蟲和胃。方劑:烏梅丸加減。
常用藥:檳榔、使君子、苦楝根皮、烏梅、木香、枳殼、川椒、細辛、干姜、元明粉。
(4)食積腹痛:據觀察此型最為多見。
主證:脘腹疼痛,厭食,吞酸噯腐,得食痛甚,得泄痛減,舌苔淡黃膩,脈滑數。
治則:消食導滯、行氣止痛。方劑: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藿香、陳皮、焦三仙、萊菔子、砂仁、黃連、茯苓、木香、白芍、甘草。
二、預后
經診斷為功能性RAP,給予必要的解釋后,有30%~50%病兒在2~6周內腹痛緩解,或在成長過程中腹痛自然消失。然而少部分病兒到成年仍繼續(xù)有腹痛發(fā)作,或發(fā)展成別的部位的慢性疼痛。有學者認為下列情況者預后不理想:
1.出自有疼痛病史的家庭,其父母中的一個或兩人均有反復發(fā)作性腹痛。
2.男性。
3.初次發(fā)作小于6歲。
4.治療前已有6個月以上的腹痛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