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是主要發生于結腸的急性粘膜壞死性炎癥,并覆有偽膜。此病常見于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后,故為醫源性并發癥。現已證實是由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毒素引起。病情嚴重者可以致死。
?
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是主要發生于結腸的急性粘膜壞死性炎癥,并覆有偽膜。此病常見于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后,故為醫源性并發癥。現已證實是由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毒素引起。病情嚴重者可以致死。
?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及其毒素為本病致病因素,但糞中毒素的效價高低與病情的輕重并不平行。由此說明該菌毒素并非影響疾病嚴重程度的唯一因素。廣譜抗生素應用之后,特別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芐青霉素、羥氨芐青霉素等的應用,抑制了腸道內的正常菌群,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得以迅速繁殖并產生毒素而致病。本病也可發生于手術后,特別是胃腸道癌腫手術后,以及其他有嚴重疾病如腸梗阻、惡性腫瘤、尿毒癥、糖尿病、心力衰竭、敗血癥等患者。這些病例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極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療,機體的內環境發生變化,腸道菌群失調,有利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繁殖而致病。
偽膜性腸炎起病大多急驟,病情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可呈暴發型,病情進展迅速,嚴重者可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體內或血管內大量丟失體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劇減少所致的血壓降低和微循環障礙。表現為頭暈、面色蒼白、出冷汗、肢端濕冷、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嚴重者昏厥,甚至昏迷脈搏細速,以及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發紺、尿少,甚至無尿。嚴重者可致死亡。
偽膜性腸炎發病年齡多在50~59歲組,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驟,病情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可呈暴發型,病情進展迅速。偽膜性腸炎臨床表現有發熱、腹痛、惡心、腹脹、大量腹瀉,腹瀉物呈綠色海水樣或黃色蛋花樣稀便、脫落的偽膜,腹瀉后腹脹減輕、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呼吸急促、脫水征象、精神錯亂、腹部壓痛、腹肌緊張、腸脹氣及腸鳴音減弱。
1、腹瀉是最主要的癥狀,多在應用抗生素的4~10天內,或在停藥后的1~2周內,或于手術后5~20天發生,腹瀉程度和次數不一。輕型病例,大便每日2~3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腹瀉,大便每日可30余次之多,有時腹瀉可持續4~5周。少數病例可排出斑塊狀偽膜,血糞少見。
2、腹痛為較多見的癥狀,有時很劇烈。可伴腹脹、惡心、嘔吐,以致可被誤診為急腹癥,手術吻合口漏等。
3、毒血癥表現包括心動過速、發熱、譫妄,以及定向障礙等表現。重者常發生低血壓、休克、嚴重脫水、電解質失平衡以及代謝性酸中毒、少尿,甚至急性腎功能不全。
對必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強警惕,早期發現要及時治療,減少發生嚴重的偽膜性腸炎。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絕濫用。抗細菌藥也稱為“抗細菌劑”,是一類用于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在不引起歧義的情況下,抗細菌藥也可簡稱為“抗菌藥”。抗細菌劑與抗生素并不是相同的概念,抗生素實際上僅為抗細菌劑下的一類。抗細菌藥除了包括青霉素類、四環素類等抗生素,還包括抗真菌藥以及磺胺類、喹諾酮類等藥物。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內,特別是在應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后,突然出現無紅細胞的粘液腹瀉或腹部手術后病情反而惡化,并出現腹瀉時應想到本病。通過乙狀結腸鏡檢查,見到偽膜及糞中細胞毒素測定陽性可迅速獲得診斷。
1、實驗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