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一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該病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為主。在病理解剖方面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在進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癥狀。胃腸道功能紊亂相當常見,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發病率的精確統計。在各種臟器的神經官能癥中,胃腸道的發病數最高,多見于青壯年。
?
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一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該病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為主。在病理解剖方面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在進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癥狀。胃腸道功能紊亂相當常見,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發病率的精確統計。在各種臟器的神經官能癥中,胃腸道的發病數最高,多見于青壯年。
?
本癥的發病機理,迄今尚無統一的認識。精神因素在本癥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如過度勞累、情緒緊張、家庭糾紛、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等。若長期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均可干擾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造成腦-腸軸的紊亂,進而引起胃腸道功能障礙。飲食失調及經常服用瀉藥或灌腸等因素均可構成不良刺激,促進本癥的發生和發展。
?
長期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可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營養不良、神經性厭食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健康,因此一旦發現病征一定要及時治療。
胃腸功能紊亂起病多緩慢,臨床表現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胃神經官能癥的患者多表現為: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劍突下灼熱感、食后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每遇情緒變化則癥狀加重;腸神經官能癥又稱腸易激綜合征,以腸道癥狀為主,患者常有腹痛、腹脹、腸鳴、腹瀉或便秘,左下腹痛時可捫及條索狀腫物。腹痛常因進食或冷飲而加重,在排便、排氣、灌腸后減輕。腹痛常伴有腹脹、排便不暢感或排便次數增加,糞便可稀可干等癥狀。
?
1、做到定時進餐:本身患胃病的人應盡量做到定時進餐,每日可定時進食5-6次。進食量少,能減輕胃的負擔,避免胃部過度擴張;進餐次數多,可使胃中經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內過多的胃酸。病情嚴重的人最好食用營養豐富、又易于消化的松軟食品,如面條、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條件,還可多吃點蜂蜜,因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的功能。
2、飲食有規律:很多人在飲食上不能控制自己,如暴飲暴食。這樣就易造成胃的蠕動功能紊亂,進而使胃壁內的神經叢功能亢進,促進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胃炎或胃潰瘍。因此,飲食應該定時定量,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3、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系。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郁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因此,腸痙攣患者平時要精神愉快、性格開朗、意志堅強,并善于從困境中解脫自己。
1.影像診斷
根據不同情況采取X線、內鏡檢查、胃液分析與糞便化驗等手段。必要時應行超聲、CT等檢查以排除肝、膽、胰等腹腔臟器病變。
(1)胃腸道X線檢查顯示整個胃腸道的運動加速,結腸袋加深,張力增強;有時因結腸痙攣,降結腸以下呈線樣陰影。
(2)結腸鏡檢結腸黏膜無明顯異常。
2.實驗室診斷
主要有血常規、免疫因子檢查、肝腎功能,必要時做活組織病檢。
一、適宜腸胃功能紊亂患者吃的食物
1.注意食用具有營養的食物: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的各種營養素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對貧血和營養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腰等內臟。高維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紅棗等。每餐最好吃2--3個新鮮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2.注意食用酸堿平衡:當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喝牛奶、豆漿、吃饅頭或面包以中和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時,可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
二、不適宜吃的食物
要避免引起腹部脹氣和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豆類、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
?
本病屬于中醫學“胃痛”、“泛酸”、“嘔吐”、“泄瀉”、“梅核氣”等范疇。本病的發生主要是七情內傷所致,亦與飲食失調、肝郁氣滯有關。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痰氣交阻
由于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脾虛濕停,久則生痰,氣滯痰壅,交阻咽部而致。癥見咽部不適,似有物堵,進食無妨,惡心泛酸,胸脅悶脹,舌苔薄白,脈象弦細。
治宜理氣開郁,化痰利咽。方選半夏厚樸湯,藥用半夏、厚樸、茯苓、蘇梗、香櫞皮、桔梗、瓜蔞、枳殼等。
肝氣犯胃
由于恚怒傷肝,疏泄失常,氣機阻滯,逆犯胃腑,胃失和降,沖逆而上而致。癥見嘔吐泛酸,噯氣頻作,胸脅脹痛,納食減少,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舌質紅、苔黃,脈象弦。
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嘔。方選左金丸加味,藥用川楝子、元胡、吳萸、黃連、白芍、枳殼、竹茹、玫瑰花、佛手、厚樸等。
氣逆痰阻
由于思慮傷脾,運化失職,水濕不化,聚而生痰,升降失調,胃氣逆亂而致。癥見噯氣聲響,呃逆時發,嘔惡痰涎,納差食少,脘脅脹悶,郁怒時甚。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治宜降氣化痰,和胃止呃。方選勻氣散,藥用沉香、丁香、檀香、木香、砂仁、白蔻、藿香、半夏、代赭石、生姜等。
肝氣乘脾
由于氣郁日久,化熱生火,乘脾犯胃,納化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致。癥見腹痛陣作,腸鳴即瀉,瀉后痛減,遇怒加重,或與便秘交替出現,脅脘脹悶,心悸失眠,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
治宜抑肝扶脾,燥濕止痛。方選痛瀉要方加味,藥用炒白術、炒白芍、陳皮、防風、木瓜、炒扁豆、炒山藥、肉豆蔻、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