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立于1939年,歷經75年的發展,醫院已經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省直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目前江西省規模最大、科室最全、病人最多、病種最多、手術室最多的品牌醫院。實際開放床位近3000張,2014年年門診量231.85萬人次,最高日門診量10963人次,出院病人超過11.48萬人次,手術超過5.14萬臺次,平均住院天數9.6天。
全院共有46個臨床、醫技科室,擁有消化科、神經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重癥醫學科、呼吸內科、燒傷科、疼痛科、急診科等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級診療中心1個以及省級臨床重點專科7個、省醫學領先學科18個、省級診療中心5個。是衛生部批準的江西開展人體器官移植、試管嬰兒技術的指定醫院。衛生部臨床路徑試點醫院、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重點聯系醫院。省級學會22個專業委員會掛靠醫院。
教學:醫院與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每年承擔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成教生、進修生、留學生等各層次近4000余人的教學任務,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擁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博士點各1個(均涵蓋17個二級學科,16個三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2013年醫院代表南昌大學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實現了江西省參加此項大賽零的突破,榮獲全國比賽二等獎。
科研:自改革開放以來,榮獲國家發明獎3項、國家科技二等獎3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實現江西醫療界國家“863”計劃主持項目、國家“十二五”重大專項、中華醫學科技獎零的突破。近三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4項。擁有省級臨床醫學科學研究院1個,省級研究所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省科技創新團隊4個。
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46項,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各一項。
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選2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人選15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3人,井岡學者1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22人,擁有11名全省衛生系統高層次學術技術帶頭人11名(全省共20名),江西省高校學科帶頭人32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師20人。在職職工中正高職稱274人,博士159人。
信息化建設:全國電子病歷試點醫院,全國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首批全國醫院業務公開示范點。在省內率先建立了電子病歷和醫生工作站系統、手術和麻醉信息管理系統,并與國家疾控中心信息系統成功對接,成為全國實現傳染病和死亡病例網絡直報的三家試點醫院之一。在門診實施了身份證實名掛號、自助掛號與充值繳費、自助取報告、自助打印磁共振、CT片,方便患者就醫;開通了網絡視頻門診、門診遠程會診、微信就診平臺、社區網絡系統,醫院信息系統與基層和社區連接,保證患者足不出縣,也能享受到該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和服務。
基礎建設:醫院目前占地150畝,綠化面積42%。擁有內科、外科、腫瘤、感染、燒傷、門診、醫技等診療大樓。2011年11月,科研輔助綜合樓(新外科大樓)正式搬遷交付使用。2012年10月,投資500萬元的氣動物流系統開始試運行。省重點民生工程—急診創傷救治中心大樓于2013年11月投入使用。占地490畝、開放床位3200張的象湖新城院區正在規劃設計中。
指令性任務和公益活動:醫院每年開展大量義診、健康教育、免費救治活動。先后落實8個縣醫院“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4個衛生院(服務站)幫扶,援疆、省專家服務團、省衛生人才服務團人員選派,南極科考保健,以及“非典”、甲型H1N1流感、結石患兒篩查、抗冰救災、抗震救災、抗洪救災等大量應急醫療救治等指令性任務,急診量占南昌市的三分之一強。
醫院是“光明微笑”工程、兒童“兩病”免費救治、“明天計劃”、“關心工程”、“微笑列車”、江西革命老區基金會先心病免費救治定點醫院,被授予“生命希望工程愛心醫院”稱號。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創立了華東第一家貧困晚期癌癥患者救助機構——寧養院。
文化:以“德高術精,福澤人民”為院訓,是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衛生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醫院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為全國唯一一家擁有2名“白求恩獎章”獲得者的醫院,并涌現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一大批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