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直屬的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其前身為中國桂林南溪山醫院,是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原衛生部、對外經濟聯絡部、外交部于1968年在桂林組建的國家級抗美援越后方國際醫院。至1975年援越任務結束,共收治了越南傷病員5432名,手術2576例,輸血779220毫升。越南黨和國家領導人黎清毅、阮友壽等多次來醫院視察。1974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授予南溪山醫院一級抗戰勛章。醫院援越任務結束時,越南醫濟部副部長阮文信感嘆道:“南溪山醫院不愧為越中友誼大花園中一支最鮮艷的花朵。” 1976年,醫院劃歸廣西管理,更為現名。
醫院坐落于風景秀美的南溪山、斗雞山之間,漓江、南溪河之畔,院內綠樹成蔭,草木蒼翠。擁有現代化的住院大樓,是全國百姓放心醫院、愛嬰醫院,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國家胸痛中心、高級卒中中心認證醫院,國家級流感監測網絡哨點醫院;是廣西高等醫學院校A級教學醫院,自治區級產前診斷單位,自治區文明單位、綠色環保醫院;是桂林國家旅游綜合試驗區重點醫院,桂林市放射診療安全示范醫院。醫院服務范圍覆蓋桂林17個市、縣、區,及桂東南、湘、粵部分市、縣。
醫院占地面積13.80萬㎡ ,建筑面積16.30萬㎡,業務用房面積6.20萬㎡ ,綠化面積5.07萬㎡,編制床位1239張。現有職工1900多人,其中專技人員1500多人,博士、碩士300余人,高級職稱400余人。醫院設有臨床科室42個,醫技科室13個,專業實驗室9個,臨床教研室13個。醫院擁有國家級住培專業基地14個,研究生培養學科5個,一批自治區級、市級臨床重點學科。
醫院擁有3.0T核磁共振系統(MR)、64排螺旋CT及大型平板數字DSA等先進醫療設備。建設了以電子病歷為核心,以醫院信息、檢驗、保健、醫保異地聯網、病案統計、辦公自動化和病案信息管理、全院PCAS等系統為主體的數字化體系,是廣西互聯網醫療建設慢病中心之一。
醫院的神經外科、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脊柱骨病外科、創傷手外科、甲狀腺乳腺外科、胃腸肛管疝腹壁外科、肝膽胰脾外科、婦科、產科、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口腔科、麻醉科、急診科和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感染性疾病科、老年病科、腫瘤科、血液科、腎病科、風濕免疫科、全科醫學科、兒科、新生兒科、輔助生殖科、康復醫學科以及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放射治療科、檢驗科、病理科等學科,在桂北地區乃至廣西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廣泛開展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瓣膜置換術、嬰幼兒心臟直視術、先心封堵、心臟射頻消融術、腦干腫瘤顯微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斷指斷臂再植術、胸腔鏡腹腔鏡微創手術等外科手術以及心腦血管支架植入、放射介入治療、腫瘤立體定向放療、血液透析治療、輔助生殖等先進技術。
近年來,醫院堅持“生態、環保、園林、文化”的發展理念,按照公立醫院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通過外引內培,加快人才建設;選賢任能,加快中層干部年輕化。在桂林市率先推行主診醫生負責制,實現了醫院的跨越式發展。積極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模式,創新引領醫聯體建設,先后打造出桂林市首家緊密型醫聯體、廣西首家“3+2+1”緊密型醫聯體、廣西首家跨區域緊密型醫聯體等醫聯體模式,成為廣西醫聯體建設的典范。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醫院堅持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制定了“以黨建引領醫院文化建設,以文化的力量促進醫院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的戰略思路,充分挖掘醫院抗美援越的獨特歷史,著力打造國際主義、救死扶傷的醫院文化,充分發揮中越友好往來的橋梁紐帶作用,助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