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可有以下幾方面的發病因素:
1.感染因素
多種病毒和細菌感染均可引起,較常見的有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體等,大多數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礎上并發細菌感染。
2.解剖特點
嬰幼兒的氣管和支氣管都比較狹小,其周圍彈力纖維發育不完善,故其黏膜易受感染或其他刺激而腫脹充血,引起管道狹窄,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從而產生喘鳴音。
3.過敏體質因素
嬰幼兒患病毒感染者甚多,僅一小部分患兒呈喘息樣支氣管炎表現,提示同一病毒在不同個體中所產生的不同病理生理改變和臨床表現,與機體內在因素密切相關,如近年發現合胞病毒引起的喘息樣支氣管炎患兒出痔匾煨訧gE抗體,其鼻咽分泌物中組胺濃度明顯高于同樣感染而無喘息表現的患兒,其親屬往往有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哮喘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史,約30%左右的患兒曾患濕疹,測血清 IgE含量常見增高。
二、發病機制
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病機制與哮喘相似,哮喘的發病機制,近年來研究得較多,大致可有以下三方面。
1.變態反應
是某些喘息性支氣管炎與支氣管哮喘發病的主要原因,變態反應是指機體與外界抗原接觸而發生的反應性改變,這種反應性改變為免疫反應的特殊類型,可分4型,即速發過敏反應型,細胞溶解型,免疫復合物型及遲發型,過敏型哮喘患者主要是Ⅰ型及Ⅱ型反應異常,患者發病由于過敏性體質者接觸特異抗原,體內產生反應素抗體,即免疫球蛋白E(IgE),其含量正常人血清中甚微(0.01~0.09mg ),IgE與支氣管黏膜及黏膜下層的肥大細胞及血液中嗜堿性粒細胞等靶細胞膜上的特異受體(每個嗜堿性細胞表面有4萬~10萬個受體)結合產生致敏作用,支氣管的張力主要靠細胞內環腺甙酸(cAMP)和環鳥苷酸的絕對值和比值變化來調節,cAMP的增高可穩定肥大細胞,抑制化學活性物質的釋放,特異性IgE分子的Fc段能牢固吸附在細胞表面,Fab段則與抗原起反應(通常兩個IgE分子與一個抗原分子相結合),激活肥大細胞的酶反應,導致細胞膜鈣通道打開,鈣離子進入細胞內,使胞漿內的鈣結合蛋白如鈣調素被激活,后者再激活磷酸二酯酶,從而促使cAMP水解,由于cAMP濃度降低,肥大細胞內顆粒的穩定性遭到破壞,而導致脫顆粒及化學活性物質的釋放,如組織胺,慢反應物質,緩激肽和嗜酸性超化因子(ECF-A)等,這些介質可刺激迷走神經傳入部分,引起支氣管痙攣,組織胺可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引起組織水腫,慢反應物質主要引起持續性支氣管收縮,ECF-A則選擇地吸引嗜酸性粒細胞導致致敏性組織損害,首都兒研所等研究證實,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和哮喘患者血清中存在螨特異性IgE,及蒿屬花粉特異性IgE,認為粉塵螨及蒿屬花粉與喘息性支氣管炎,哮喘的發病有密切關系,藥物性哮喘如阿司匹林等可引起哮喘,其發病機制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環加氧酶,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G),特別是PGE的生物合成,由于PG合成受阻,花生四烯酸可沿脂氧合酶的途徑合成白細胞三烯(LT),主要成分LTC4,LTD4,LTE4,此即慢反應物質,可使支氣管平滑肌強烈而持久地收縮,除IgE外,已有學者發現IgG亞群之一的IgG4也可誘發第Ⅰ型變態反應,SIgA是黏膜防御細菌,病毒侵襲的免疫要素,北京兒童醫院測哮喘患兒唾液SIgA,結果明顯低于正常,提示SIgA缺乏或降低與哮喘發病有密切關系,嬰幼兒由于合成SIgA能力差,易得呼吸道感染,外界抗原亦易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引起體內特異性IgE增高,因而患喘息性支氣管炎及哮喘者增加,近來有人認為IgG及IgM在哮喘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當患兒吸入過敏抗原,可發生遲發型哮喘反應,Gallrame從哮喘者肺穿刺活檢,用熒光免疫技術在肺基底膜發現有C3 存在,說明補體及免疫復合物參與發病過程,是第Ⅱ型變態反應的表現。
2.腎上腺能受體的作用
有人認為哮喘的各種誘因都通過一共同途徑,即哮喘者的呼吸道對各種誘因反應性增加,在低閾值的刺激下就可引起平滑肌痙攣,呼吸道受自主神經控制,當迷走神經興奮時使平滑肌收縮,交感神經興奮使平滑肌舒張,交感神經直接分布到支氣管的很少,而是分布到膽堿能神經節,經傳遞消除迷走神經沖動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主要通過循環中兒茶酚胺及豐富的β受體而起作用,目前已知呼吸道內至少有4種受體,即β受體,α受體,M受體和H受體,這4種受體都與呼吸功能有關,β受體與H2受體興奮時通過細胞內cAMP含量增高導致支氣管平滑肌松弛,并拮抗其他收縮物質的作用,α與M受體與相應的激動藥結合,分別通過降低cAMP水平和升高環磷酸鳥苷(cGMP)含量,使支氣管痙攣,HI受體則接受肥大細胞釋放的組織胺,使支氣管痙攣和水腫,正常情況下呼吸道主要是β受體,從氣管到末梢細支氣管平滑肌細胞上β受體的密度越來越高,而且90%以上的β受體是β2亞型,因此,支氣管平滑肌主要靠β受體接受循環中兒茶酚胺類β受體激動藥的刺激維持氣道的舒張狀態,哮喘時β受體常降低,大致有以下3種學說:
(1)β受體反應性降低學說。
(2)受體轉變學說。
(3)β受體自身抗體學說,由此可見腎上腺能受體與哮喘關系最密切。
3.遺傳因素
早在1650年Sennetus報道其妻子的家系中連續三代出現哮喘患者,William發現哮喘患者中有50%近親中有過敏疾病史,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的調查結果表明,哮喘兒童各級親屬哮喘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親代接近而有增加的趨勢,即親代越近哮喘發病越高,說明哮喘與遺傳有密切關系,目前國際上一致同意哮喘為多基因遺傳疾病,該病的遺傳規律比較復雜,從家系分析來看有以下幾點特點:
(1)親屬發病率往往高于群體發病率,并且親緣關系越近,發病率越高。
(2)在某一家系中如患者人數越多,其親屬發病率也越高,反之越低。
(3)在某一家系中如患者病情越嚴重,其親屬發病率越高,反之越低。
(4)某種多基因遺傳疾病的群體發病率有性別差異時,少發的性別患者的親屬發病率反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