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塊為一臨床體征,其原因較復雜,涉及內、外、口腔、耳鼻咽喉等科,應注意鑒別,以免誤診。應用解剖 頸部連接頭部及胸間,上起顱底,下連胸腔入口,后有第1—7頸椎。頸部范圍不大,但含咽、喉、氣管、食堂、甲狀腺、頸動脈、迷走神經等重要器官,有關主要內容分述如下:1、頸部肌肉 頸部主要有以下諸肌:胸鎖乳突肌位于頸部外側,左右各一。起點有二端,分別始于胸骨柄及鎖骨內側之表面,斜行向上,止于乳突表面及枕骨上項線之外側,主要受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肌肉發達,是頸部手術時的重要肌性標志。頸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位于其深面。舌骨下肌包括胸骨舌骨肌、甲狀舌骨機、甲狀胸骨機、肩胛舌骨機,兩側共4對,其中胸骨舌骨肌上端位于舌骨下緣,下端附于胸骨柄,為舌骨下肌中位置最淺者,肌肉呈扁平帶狀。舌骨下諸肌位于喉、氣管、甲狀腺前面,與喉、甲狀腺、氣管切開等手術關系密切。頸部尚有二腹肌、斜方肌等肌肉。以胸鎖乳突肌為界,頸部分為頸前及頸后2個三角區;前者又分為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及肌三角,后者則含枕三角及鎖骨上三角。
2、頸部血管及神經(1)動脈:頸總動脈位于胞鎖乳突肌深部,在相當于舌骨大角水平分為頸外、頸內動脈2支。頸外動脈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上頜動脈及顳淺動脈等分支,是頭頸部結構的重要血供來源。頸內動脈經破裂孔進入顱內,在頸部無分支,頸部手術時必須辨清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2)靜脈:頸外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表面。頸內靜脈是顱內乙狀竇之延續,位于肩胛舌骨之深面,是頭面部靜脈回流之主要徑路。(3)神經:迷走神經在頸動脈鞘內沿頸總動脈、頸內靜脈間行走。喉返神經是迷走神經分支之一,在頸總動脈后內側沿氣管食管溝上行,主管環甲肌以外喉內肌的運動,頸部手術尤其是甲狀腺手術時,應避免損傷。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在乳突尖下3—4cm處進入胸鎖乳突肌,經該肌中段后緣,穿越頸后三角至斜方肌。副神經周圍淋巴組織豐富,根治性頸淋巴廓清術時,切斷副神經后致斜方肌癱瘓,影響聳肩、上肢抬舉功能。舌下神經橫跨于頸動脈分叉上方,并有降支與頸總動脈伴行。舌下神經損傷后致舌肌萎縮。
3、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組織豐富,可分為頦下、下頜下、頸前、頸外側淺及頸外側深等組淋巴結。下頜下淋巴結接受鼻、鼻竇、口腔、面頰等處之淋巴回流,上述部位之炎癥或惡性腫瘤,常侵及下頜下淋巴結。頸外側深淋巴結與頸內靜脈關系密切,以頸動脈分叉為界,分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和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鼻咽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多發生于頸外側上深淋巴結;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除接受來自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外,有時食管癌等胸部癌腫也可轉移至頸外側深下淋巴結。頦下淋巴結位地頦下三角內,接受口底等處淋巴回流。頸前、頸外側淺淋巴結,分別位于頸前靜脈和頸外靜脈附近。
4、咽周間隙 頸深筋膜除覆蓋于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及咽、喉、甲狀腺等器官表面外,并形成咽周間隙,如咽后隙、咽旁隙。咽后隙位于咽后筋膜與椎前筋膜間,上起顱底,下經喉咽、食管之后面延及后縱隔。咽旁隙之內側為咽側壁,外側有腮腺,上起顱底,下至舌骨,后方則為頸椎橫突。以莖突為界,咽旁隙分為前、后2部分,前部有翼肌等,后部則含頸動脈鞘等;咽旁隙有占位性病變時,可使頸部大血管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