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主要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導致自主(植物)神經的失衡在過勞、高度緊張、精神創傷等應激情況下誘發起病。
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現認為與心血管系統對兒茶酚胺或交感神經刺激的反應過度敏感有關。研究證實,患者的血、尿中兒茶酚胺含量正常,靜滴異丙腎上腺素后,心動過速及高血壓等癥狀和高心搏量狀態加劇,給β受體阻滯藥后則癥狀高心搏量很快改善因此,說明了并非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而是心臟β受體對兒茶酚胺或交感神經刺激的反應增強或過度敏感所致。
2、病理生理心排量取決于心率與心搏量,后者又取決于心肌收縮力、心臟前負荷(靜脈回心血量、心室擴張度)和心臟后負荷(外周血管阻力),并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血中兒茶酚胺與乙酰膽堿濃度和體溫等因素調節正常人在上述因素協調下,靜息時心排量恒定,成人心臟指數為2.6~4.0L/(min·m2),體力運動、情緒激動、飽餐后及濕熱環境下可以增加,但睡眠體位改變無影響。